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1.封管事故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李某在进行试验时,往玻璃封管内加入氨水20mL,硫酸亚铁1g,原料4g,加热温度160℃。当事人在观察油浴温度时,封管突然发生爆炸,整个反应体系被完全炸碎。当事人额头受伤,幸亏当时戴防护眼睛,才使双眼没有受到伤害。事故原因:玻璃封管不耐高压,且在反应过程中无法检测管内压力。氨水在高温下变为氨气和水蒸汽,产生较大的压力,致使玻璃封管爆炸。经验教训:化学实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密闭系统和有压力的实验必须在特种实验室里进行。2.盐酸气伤人事故2005年8月2日某军校化学实验室王某、赵某在安装高压釜的紧固件和阀门。在前几日拆卸时已将管道内氯硅烷液体放出,为挡灰尘用简易塞将氯硅烷液相管塞住。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压力和液体积存。在安装氯硅烷液相管时,当事人将简易塞拔下的一刹那,突然有一股氯硅烷挥发气体冲出,此时正值王某俯身紧固螺丝,来不及躲闪,正好喷到脸上和两手臂上,将其灼伤。事故原因:这套高压釜反应装置被安置在棚内,当时又正值高温时节,棚内温度超过40℃,管内残留的氯硅烷变为气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拔去塞子时氯硅烷气体就冲了出来。经验教训:高温对化学试剂可能带来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实验人员又忽视了防护用品的使用,扩大了受伤部位。硅烷SiH4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总称为氯硅烷,含氯量低时为气体,氯含量较高时为液体,无色或黄色氯硅烷能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进行激烈反应,如与水、醇、酚、硅醇、有机酸等,放出氯化氢HCL。小知识3.误操作事故一2007年8月9日晚8时许,某高校实验室李某在准备处理一瓶四氢呋喃时,没有仔细核对,误将一瓶硝基甲烷当作四氢呋喃投到氢氧化钠中。约过了一分钟,试剂瓶中冒出了白烟。李某立即将通风橱玻璃门拉下,此时瓶口的烟变成黑色泡沫状液体。李某叫来同实验室的一名老师请教解决方法,即发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将二人的手臂割伤。事故原因:该事故是由于当事人在投料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核对所要使用的化学试剂而造成的。实验台药品杂乱无序、药品过多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经验教训:这是一起典型的误操作事故。它告诫我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仔细、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实验台、工作台要保持整洁,不用的试剂瓶要摆放到试剂架上,避免试剂打翻或误用造成的事故。硝基甲烷(易制爆),该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禁配物:强还原剂、酸类、碱类、卤代烷烃、金属氢化物、金属烷氧化物、氨、胺类等。小知识4.金属钠燃烧事故2004年3月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王某将1升工业乙醇倒入放在水槽中的塑料盆,然后将金属钠皮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盆中。开始时反应较慢,不久盆内温度升高,反应激烈。当事人即拉下通风柜,把剪刀随手放在水槽边。这时水槽边的废溶剂桶外壳突然着火,并迅速引燃了水槽中的乙醇。当事人立刻将燃烧的废溶剂桶拿到走廊上,同时用灭火器扑救水槽中燃烧的乙醇。此时走廊上火势也逐渐扩大,直至引燃了四扇门框。事故原因:反应时放出氢气和大量的热量,氢气被点燃并引燃了旁边的废溶剂造成事故。经验教训:处理金属钠时必须清理周围易燃物品;一次处理量不宜过多;注意通风效果,及时排除氢气;或与安全部门联系,在空旷的地方处理。工业酒精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里面会含有少量的杂质,比如甲醇或者水乙醇与钠反应:2C2H5OH+2Na→2C2H5ONa+H2↑甲醇与钠反应:2CH3OH+2Na→2CH3ONa+H2↑水与钠反应:2Na+2H2O===2NaOH+H2↑小知识石油醚是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味。主要为戊烷和己烷的混合物。易燃易爆,与氧化剂可强烈反应。闪点(℃):-20。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有浓烈的黑烟,完全燃烧时不产生任何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小知识5.打翻试剂6.大学实验室的事故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某化验室新进一台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乙炔气瓶是利用丙酮将乙炔溶解在丙酮溶剂中贮存的装置;不得将瓶内的气体使用干净,必须留有0.05MPa以上的剩余压力气体。乙炔为易燃易爆物质,因此乙炔瓶使用过程中发现泄露,及时处理。小知识8.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闪点在45℃以下的为易燃品;闪点在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柴油、润滑油。甲类液体:闪点小于28℃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等)乙类液体:闪点大于或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如喷气燃料、灯用煤油)丙类液体:闪点大于60℃以上的液体。(重油、柴油、润滑油等)61度闪点的燃料属于丙类液体。小知识9.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但在蒸馏时化验员急于求成,擅自加快蒸馏速度,把电炉上的石棉网取下,而且烧瓶内的液体体积也超过烧瓶的容积2/3,当煤油沸腾后烧瓶忽然破碎,煤油在电炉上剧烈燃烧起来,顿时大火夹杂着浓烟笼罩整个化验室,化验员惊慌失措,大声喊叫。这时正在走廊干活的其他人人员见状,马上使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大火后,电炉导线绝缘皮以被烧焦,附近一塑料桶和烘箱都被烧焦变形,粗酚样品也被烧掉。事故原因:主要是化验员为了加快蒸馏速度,调大加热功率,撤掉石棉网,烧瓶内的液体太多,同时蒸馏瓶壁太薄,质量差。小知识蒸馏实验小细节:10.色谱仪柱箱爆炸事故2002年7月,某化验室正准备开启的一台102G型气相色谱仪柱箱忽然爆炸。柱箱的前门被炸到2米多远,已变形,柱箱内的加热丝、热电偶、风机等都损坏。事故原因是2个月前一名维修人员把色谱柱自行卸下,而另一名化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氢气,通电后发生了这起事故。当时,幸亏这名化验员站在仪器旁边,幸免了伤害事故。事故原因:化验员在每次开机前都应检查一下气路,仪器维修人员对仪器进行改动后,应通知相关的使用人员并挂牌,而2人都没有按规定操作。同时单位管理也不到位。某员工将酒精灯不慎摔掉地上而引发附近的沙发起火,他一着急就用穿着凉鞋的脚踩熄火源。结果火未踩熄脚却被烧伤。11.酒精灯引起火灾在北京公安消防局通州分局做的培训上,老师很清楚的讲到:化学火,微乎其微的火,你可以尝试着自己用消防沙石棉布之类的去灭火;如果你觉得这个火,用脚能够踩灭,那你就去找灭火器,别踩,踩只会把自己烧伤;如果你觉得这个火手持灭火器能灭掉,直接去找板式灭火器或者灭火车;如果你觉得这个火得用灭火车才能灭掉,赶紧跑!12.液溴腐蚀事故小明在工厂里不小心踢倒了一瓶装液溴的陶瓷桶并引发连锁反应,倒了好几桶,更糟糕的是,都碎了。于是他就踏着液溴液面飞奔出来报警。工厂用了一顿氢氧化钠片碱中和所有液溴。但是小明那双一千多的皮鞋不能要了,小明舍不得丢就晾在宿舍窗台上。结果没两天,鞋子被另一名员工小李偷走,穿在小李父亲的脚上。然后,小李的父亲双腿溃烂,截肢了。不管在实验室还是工厂,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别舍不得鞋子、裤子、衣服,该扔就扔,生命永远比那些身外之物重要!小知识一种颜色深红棕色液体,化学表达式为Br2。容易挥发,气温低时能冻结成固体。有极强烈的毒害性与腐蚀性。配洗液,应该用重铬酸钾和硫酸,可当事人用错了,加了高锰酸钾,硫酸喷溅出来,造成面部严重烧伤。13.误操作事故二小知识高锰酸钾(KMnO4),强氧化剂。遇浓硫酸、铵盐能发生爆炸。遇甘油能引起自燃。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学生晚上在做旋转蒸发浓缩实验,临走时停止了实验,把冷凝水管拔开,可匆忙中忘记了关闭自来水开关,导致水漫实验室.14.误操作事故三配溶液,通风橱里有两个大试剂瓶,当时没注意看,随便抓了个瓶子,直接把浓硫酸往里面倒,里面装的是氨水,结果溶液直接喷出来,幸好把玻璃拉下未造成伤害。15.误操作事故四有一次样品前处理高速离心时,忘了把离心机的内盖盖上,就开始离心了,当时设定的转速10000rpm。不一会,就听到离心机发出隆隆的响声,整个实验室都能感到震动。放入的离心管在高速下,飞出了离心机内的转子,幸好有个外盖,离心管没飞出来,盖子内壁严重磨损,离心机也烧坏了。16.误操作事故五一瓶新的硫酸开盖,当时戴了一次性手套,内盖很紧,旁边又没镊子,觉得内盖上没多少硫酸,所以就拿手抠。启开的瞬间,硫酸溅出了几个点,脸上和眼睛顿时生疼,跑到水池边用水冲,疼了好一会,第二天脸上留了几个小疤。17.误操作事故六操作人员对废液性质不了解,把双氧水以及一些碱性溶液、有机溶液、无机溶液等混合在一个玻璃废液桶里,并拧紧了盖子,然后在某个下午玻璃瓶发生爆炸。废溶剂的处理,绝对不要将酸性液体和碱性液体、氧化性液体和还原性液体、有机溶液和无机溶液混装。18.废液混放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