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文学院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中古文学的第一段: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门阀制度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乱世(p7)(一)社会概况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稳定→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南北朝文学)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二)乱世与文学(p7-8)悲剧性基调乱世文学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二、环境与心态(一)社会动荡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建安:忧时伤感、激昂慷慨(建安风骨)正始:佯狂避世、率真自然(魏晋风流)(反叛)中朝(西晋):伤感(“风云气少,儿女情多”)、放废江左(东晋):淡泊、高雅南朝:纤弱、世俗(艳情)2(二)门阀制度的膨胀(p9-10)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从东汉末期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特别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是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到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门阀制度的影响:1.寒士的不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辰会》)“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其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éxiè)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2、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文学的士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感细腻。(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其子阮籍、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南朝宫廷化文学,梁简文帝萧纲,庾肩吾、庾信、徐摛、徐陵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三)玄学思潮(两汉经学→魏晋玄学)1、玄学又称“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3《周易》、《老子》和《庄子》是玄学思想的主要渊源,这三部著作后来被称为“三玄”,扬雄《太玄经》对玄学之探究义理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清谈则以讨论和发挥“三玄”义理为基本内容,是玄学学术的运动和发展之重要方式。玄学清谈对当时之时代文化、士大夫生活风尚,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玄学名士的谈吐风范,即所谓“魏晋风度”,对后世知识文化界的影响也甚为深远。(p12)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与文学有关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2)摆脱经学桎梏,提高思辨能力,为诗学的发展另辟蹊径。(四)佛学影响社会作用:麻醉,乱世中寻求解脱。佛寺、石窟修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冈、龙门,《洛阳伽蓝记》佛经翻译:反切的产生、四声的发现,故事性加强,想象丰富→志怪小说(鹅笼书生)三、文学的自觉(一)对文学本质的认识(p6)抒情性:展现灵性、抒发个性(回归本质)审美特性:音韵和谐、辞藻华美(艺术技巧:对称美、韵律美、辞采美、自然美)(二)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独立于经、史、子外(p3-4)“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文选》自序)“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三)文体辨析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文心雕龙》,分为33类。萧统《文选》,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许多小类。四、文学发展概况4(一)建安文学:三曹、七子、蔡琰(二)正始文学: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三)西晋文学:(1)太康时期——三张(张载、张亢、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左思。(2)八王之乱——刘琨、郭璞(四)晋宋文学东晋玄言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鲍照的七言歌行(五)齐梁陈文学诗体——永明体(古体向近体过渡)。谢朓、沈约、王融。内容——宫体诗(萧纲,《玉台新咏》)(六)北朝文学:庾信(南北文学集大成者)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七)小说:志怪《搜神记》、志人《世说新语》(八)骈文与辞赋(九)乐府民歌:南朝《西洲曲》、北朝《木兰辞》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第二节建安三曹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本章重要文学作品曹操:《蒿里行》(p199)、《短歌行》(p200)、《步出夏门行·龟虽寿》(p20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p202)、《让县自明本志令》(p278)曹丕:《燕歌行》(p208)曹植:《白马篇》(文学史p26)、《赠白马王彪》(p214)、《与杨德祖书》(p286)、《洛神赋》(p171)王粲:《七哀诗》(p203)、《登楼赋》(p169)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文学史p31)5刘祯:《赠从弟》(p204)蔡琰:《悲愤诗》(p205)第一节建安文学时代特征一、建安文学的概念(一)指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到魏明帝太和六年(232)的文学。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文学史上向来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包括汉魏初阶段(190—232)的文学。(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以建安七子和蔡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三)创作具有个性化。(p34)(四)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开启文人诗的时代.(五)风格上慷慨悲凉,内容上充实健康,语言形式上刚健有力。后世誉为建安风骨。(p33,34)二、文学盛况(一)作品1.诗歌。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曹植的《送应氏》、《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名篇。曹植成就最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2.辞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抒情小赋的创作使辞赋的取材范围扩大了,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出现了不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秀作品。3.文学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讨论文学理论的专篇。他重视文学的价值,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二)兴盛的原因1.动荡的社会现实,文人作为战争参与者、目击者,用切身感受记述时事,描写离乱,反映民生疾苦。2.思想意识转变,从(儒学)经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尽情抒发个人感情,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3.曹氏父子的推动作用。(p24,p25)6《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4.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汉末抒情小赋,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汉末文人古诗抒情化特色的示范作用。(22)三、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风:思想感情鲜明爽朗。内容充实,直面现实;严肃积极的人生态度,悲天悯人、忧患意识。骨:语言质朴刚健,风格悲凉慷慨。《文心雕龙·明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晢之能。第二节建安三曹一、开一代诗风的曹操(155-220)(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评)1.宦官家世背景(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出身卑贱,只有通过建功立业,改变社会地位。2.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3.突破传统思想,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唯才是举。(二)“诗人才情,英雄霸气”——文学成就(p22)1.改造乐府诗(p23)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2.四言诗的创作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三)乐府歌辞1.内容:(1)反映现实:《薤露行》董卓之乱;《蒿里行》(p199)军阀混战:——“汉末实录”7(锺惺《古诗归》卷七)(2)抒发人生感慨:《短歌行》(p200)人生苦短的感慨,求贤若渴的心情,一统天下的壮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p202)(3)描写自然景物:《步出夏门行·观沧海》(p202)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2.风格:慷慨悲凉(p24)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跌宕悲凉,独致超绝。”冯班《钝吟杂录》:“慷慨悲凉。”(四)散文(表、书、令)清峻、通脱,直抒胸臆,直言事理,大胆直率,毫无顾忌,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质朴充实,简约明确,毫无虚伪浮华。标志着汉代散文向魏晋散文过渡的重要倾向。代表作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p278)、《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分香卖履)等。二、文士气的曹丕(187-226)(一)文学上的贡献1.《典论·论文》——第一篇文学专论。将文学摆到“不朽”的地位,确立文学的独立地位。2.改造诗歌:革新五言;创造七言;杂言诗。创作有迄今发现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体诗《燕歌行》。(二)代表作:《燕歌行》(p208)秋景起兴;情景交融;一韵到底,形成悠扬的旋律感,表达出感情的细腻委婉。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三、建安之杰曹植(192-232)(一)生平“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约30岁前,贵公子。几乎被立为太子。82.曹丕称帝后,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打击,命运惨淡,“名为王候,实则囚徒”。“陈思王”(二)创作(根据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慷慨抱负以及贵族公子的豪逸生活后期则虽仍怀报国之心,而笔下时有忧生之嗟与激愤之情流露。内容:1.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前期诗歌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壮士形象,充满着豪壮的乐观精神,这是诗人的形象写照。起笔振拔,接下分别写武艺高超、杀敌奋勇、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内心世界,从外在到内在的完整形象。2.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赠白马王彪》(p214),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它叙写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抒发他和曹彪分别时的骨肉之情。其中有悲愤的疾呼,有凄婉的倾诉,也有生动的景物描写,感情真挚而亲切。《野田黄雀行》3.反映社会乱离。前期诗作《送应氏》,借送别真实地描写了在洛阳所见景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无限感慨。后期诗作如《泰山梁甫行》,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困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4.闺怨诗和游仙诗。《七哀诗》抒写女子的相思与隐忧,其间寓有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游仙之作如《远游篇》、《升天行》、《仙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