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同样是落花,南唐后主李煜看到的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龚自珍看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同样是乌鸦,在寓言故事中常是呆头呆脑的傻瓜,在西顿和沈石溪的笔下她就是聪明睿智的精灵。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读者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受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形成的视像也必然不尽相同。人人读《红楼梦》,道家看淫,儒家看礼,阴阳家看易。都读《走月亮》,这个孩子看到的是月夜的美,那个看到的是亲情的甜。同样一篇《空城计》,有人读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同时也有人看到司马懿的谨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在处理《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什么?大多数孩子批评狐狸狡猾,骗人,说乌鸦不该不动脑子受骗上当。这时一个女孩小声的说:“乌鸦你的肉被骗走了,你别难过,我送给你一块肉吃”。这女孩不是想别的孩子似的教育乌鸦责备乌鸦,而是要把自己的肉送一块给他,这善良的童心多么宝贵,语文教育不就是要滋养人的情感吗?这善良不正是我们该守护的吗?还说《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在请孩子谈谈读懂了什么时,一孩子说:“你在管别人要东西的时候,你要多说他的好话,她就会给你”。这时候老师是否应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还能联系生活实际”积极肯定孩子的想法呢?当然不。尊重孩子的见解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尺度:对内容的理解,可以求异,鼓励创新,但是一点,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有和我们不一致的意见,价值观出现偏差的要加以引导,只要是大方向上没错误的想法,我们都应该予以积极肯定。语文的人文教育在于渗透熏陶,在于潜移默化。它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不着痕迹的滋养着孩子的精神。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明是非、悟道理,不要空洞说教。我们不用在学完课文之后非要加上个政治性的尾巴,比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非得对孩子们说咱们不要学小灰兔,要学小白兔......这不是语文课的味道,我们不喊口号,不对号入座,不急于求成。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咱就指望孩子上课不做小动作了?学了《匆匆》他们就能做到分秒必争了?思想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该把宝贵的时间放在空洞的谈感受上,空谈感受不如让学生试着运用文中规范的语言。比如《匆匆》,我觉得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呀?有什么收获呀?孩子们无非是说要抓紧时间。我在上这课时,是这样处理的:这篇课文一定对你有所触动,请选择文中的一两句话,作为礼物送给同桌,与你的伙伴互相勉励。(二)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材料,尽可能多的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习惯于把语文知识系统化,字词句段篇的机械分析是重头戏,新课标没有在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方面提要求,这是有道理的。维果茨基说“要求十二岁以前就能摆脱知觉,用概念进行思维,这是超出心里可能性的。”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那我们是不是要完全抛弃分段与归纳中心这样的练习呢?也不能完全舍弃。每单元我们应该选取一篇典型的课文来进行分段归纳中心的练习。比如结构典型的文章,如《东北大森林》,有着清晰的线索的文章,如《黄继光》,让学生感悟到文章原来是要这样写,这样的分段练习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有效指导。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生成靠什么?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不妨采取各种手段来使孩子们乐于学习语文。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好胜的心里搞一些赛一赛的活动,赛组词赛造句赛背课文,仅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就提起了学生兴趣,既增强了竞争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故事性强,就像一个小剧本,比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蝴蝶和毛毛虫》《荷叶伞》《空城计》《将相和》如果老师舍得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来演一演,得有多少孩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语文课任务这么重真的没有时间啊,我想,我们偶尔可以少做一节课的习题,在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后,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来表演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辩一辩,课文越辩越深,真理越辩越明,比如《放弃射门》一课,让学生辩一辩作为足球运动员,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通过学生们的辩论更深的感受到福勒的人格之美。在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争议时,辩一辩的方法做容易解决问题。如何学习书面语言,是我们最该重视而又最伤脑筋的事。怎样让学生们学会写?首先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要内化必先输入。让学生有感情的有节奏的去诵读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产生内心视像,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句式词语布局谋篇修辞手段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例”,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意到笔随,左右逢源。我们平时教学要考虑时间要赶进度,所以还是留给孩子们的读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们对优美句段、对文章的章法结构积累的少,在写作时就感觉没有思路,语言干巴。所以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孩子们喜欢怎样读书?我们都做过学生,都还记得咱们小时候最喜欢分角色读,同伴互读了。现在有了配乐读、表演读,这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我们要运用孩子们喜爱的多种形式来指导他们学习语言,鼓励他们熟读成诵,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熟读成诵是学好语文的最佳路径。(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汉字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文化的符号。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意义,可以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打好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获得迅速提高,甚至产生飞跃。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分析比较是识字写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就生动的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但我们不能对汉字任意曲解,比如把“照”字解为“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流了四滴血”。怎么减少这样的任意曲解?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学专家黄亢美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对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准备这样一本工具书,来帮我们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汉语组字成词,缀词成句、连句成段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组合,不受形态限制。我们要重整体把握,轻机械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来实现。多读,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接触大量语言材料,一方面反复的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的体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方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我们除了反复诵读教材选文之外,还应该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这里我想就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多聊两句:要引导孩子们去广泛的阅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精品书籍。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读《列那狐的故事》《木偶的森林》《洋葱头历险记》《波普先生和他的企鹅》《西游记》等等他们感兴趣的童话神话,如果你给他们一本《阅读改变人生》我想十有八九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五六年级,孩子的思想眼界都宽一些了可以推荐他们《爱的教育》《八十天环游地球》《三国演义》《绿山墙的安妮》《青铜葵花》等故事情节复杂些的作品。我在今年的《语文教学通讯》2月刊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介绍拱宸桥小学课外阅读考级成果的文章中就附有一个书目,有心的老师可以去拿来做参考。语文的教学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揣摩。虚词,特别是副词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口语。语文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的用法的揣摩。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的运用书面语言,并提高口语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那一年,她才十五岁”一句,表达了对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惋惜,如果去掉副词“才”,立刻变得冷冰冰,如果换成“已经”,不但冷冰冰,还好像嫌她活得长了。又如,“他给了我一支枪”如果把量词省去就成了“他给了我一枪”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虚词如何去教?答:让学生多与语言材料接触,反复接触,多读多悟,其含义其用法,学生明矣!坐在这里啰啰嗦嗦这么久,向大家汇报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因为水平所限,必然会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指教。课堂教学时间首先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呈现(分析教学内容,学习新的知识)、延伸(扩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小结(概括教学重点,布置作业)。这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节奏感,课堂整体气氛的高低起伏、强弱快慢很大程度上通过教学环节来控制,如果语文教师在某一个环节上处理不好,课堂上的节奏就显得混乱,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