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0066]1712西南大学网教课程考试大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2017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杜甫研究【0066】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学生选题:一、杜甫的忧患意识。(50分)二、杜甫的批判精神。(50分)三、杜甫的政治理想。(50分)四、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50分)五、杜甫“忠君”的表现形态。(50分)答题要求:一、从以上五个选择中任选二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每题答题字数应在1000字以上。二、观点要明确,可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三、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四、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五、严禁抄袭,否则后果自负。一、杜甫的忧患意识。(50分)答: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诗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到了大历三年,已经58岁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登楼赏美景,看到祖国江山的壮美,诗人本来应该是充满豪情壮志的,但是,谁能想到既老且病的诗人关注的不是自己的身世之悲,而是北方边关的战事,他心系国家安危,为国家的多灾多难而叹息,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痛苦呻吟!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总是看到他在流泪,那是因为国破家亡给他带来的是锥心刺骨的痛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痛苦的呢?(二)杜甫对黎民百姓的担忧杜甫关心百姓,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诗歌非常广泛地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及对民生的忧虑。如他看到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而百姓们却挨冻受饿,甚至惨死街头时,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及民不聊生的现状;看到百姓被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发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吁;看到战乱死伤的残酷景象,他写下了“积-2-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时,写下了“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对战乱中人民悲惨生活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一部杜诗,让人无法飘逸轻松洒脱,也主要是因为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阑干、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困潦倒的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虽然杜甫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但他希望人民生活能够安定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他的诗歌中也时时流露。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表达了杜甫希望战争能够尽快结束,让农民能够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天下不再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的愿望;对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杜甫也能报以仁德之心,“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游牧民族的侵略,就不要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四、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50分)答:(一)忠君爱国1.对皇帝的忠诚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根深蒂固。他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因为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才写出了如此壮美的诗句。(二)仁爱精神1.对家人的亲情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爱推及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晚年,他逃避战乱,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他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2.对邻居、友人的真情杜甫对自己的邻居老夫体贴入微,他在把房子借给姓吴的亲戚住时,特意写了《又呈吴郎》一诗,他叮嘱吴郎不要干涉贫困孤苦的邻居老妇来门前扑枣,可看出他对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春日忆李白》中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当时诗人自己身经磨难,但当李白生死未卜的传闻传到他耳中时,他忧心忡忡,对朋友思念无比。在得不到李白的任何消息时作了《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怜。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还在《遗怀》、《赠李白》等篇中,表达了对朋友李白浓烈诚挚的友情。3.战乱中对黎民百姓的同情《茅草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的狼狈处境,触起了他对于战乱以来所尝痛苦的记忆,进而又联想到天下和自己一样不幸的寒士。杜甫推己及人,把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由自己的苦难而想到天下人的苦难,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仁爱精神在他的诗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4.对骄奢淫逸的统治阶级的批判讽刺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长期困苦生活的特殊境遇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更切身的体会,所以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呼唤仁政爱民,他是怀着深厚的同情心为百姓呼号呐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食戍》)。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喜雨》)。这些诗句真切地勾画出了杜甫为了天下百姓甘愿呕心沥血的仁者形象。可见,杜甫是由自身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悲苦人生,去关注和思考平民百姓的疾苦、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这成就了杜甫诗歌的主旋律。5.对天地万物的仁爱之情杜甫的仁爱精神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关爱,就是对大自然的景、物,他也倍加关爱。如《缚鸡行》中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仁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事,注目韩江椅山阁。诗人同情鸡的被缚。《病马》中写了一匹衰老的马仍然在为其主人尽力,全诗表现了杜甫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过津口》中当鱼儿的生命垂危时,诗人不禁产生了同情之心。《枯棕》中叙述棕榈树受到的种种摧残,由感叹枯棕引出对于人民苦难生活的感叹。《楠树为秋风所拔叹》中诗人用拟人化的写法,写了老楠树极力反抗挣扎和被风吹倒的惨象,倾诉了对它的同情和惋惜,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深感慨。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