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第一章1、熟悉原始社会简表,了解不同时期代表性文化及各自的特点旧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文化: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特点:原始群,杂婚,使用简陋石器、木棒,会用天然火,集体劳作,有了简单语言中期:代表文化: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特点:母系氏族、族外群婚、石器类型增加,初步加工、骨角刺的刀、人工取火、采集业为主,狩猎业为辅、有了分工、埋葬死者的习惯晚期:代表文化:山顶洞人、河套人特点:母系氏族,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骨针、发明弓箭、氏族集体劳动,穿孔的原始装饰品、有爱美的观念、原始宗教观念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特点: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对偶婚、出现石斧石杵石镰、发明陶器、氏族集体劳动、图腾崇拜晚期:代表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特点: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制、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原始畜牧业过渡到较大规模放牧、个体经济出现、私有观念产生、对首领与对自然力的崇拜、文字符号宗教2、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四川巫山猿人3、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三代的起止时间:夏:2070BC——1600BC商:1600——1046西周:1046——7712、西周实行那些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政治上:互为表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含义:武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受封的诸侯在境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之后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统治领域,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最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内容是周王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封为诸侯。诸侯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按嫡长子继承制进行分封。影响:(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经济上:井田制含义:影响:井田制的实行和奴隶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西周奴隶制文明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废除,为新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3、阅读有关老子、孔子的书籍,找出二人的异同点相同点:(1)孔老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2)在人际关系上,孔老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3)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4)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道)(5)在真善美的追求上,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6)辩证思维方面,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7)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不信鬼神说不同点:(1)孔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2)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3)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4)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4、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影响原因:(1)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小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更适宜建设都城和发展农业生产。(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削弱贵族实力。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4)避开小国和少数民族叛乱势力的攻击,稳定统治。影响:(1)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2)殷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变成废墟,称殷墟,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第二章1、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1)魏国李悝变法:时间: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内容:①废除世卿世禄——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②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增加政府田租收入;③实行“平籴法”——“取有余以补不足”,丰年政府以平价购粮,欠年政府以平价售粮,抑止物价;④颁布《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意义:①魏国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②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具有很强示范性,各国纷纷变法强国,寻找出路。(2)楚国吴起变法:时间: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内容:①“明审法令”②消弱旧贵族势力——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封君传到三代收回爵禄,疏远的公族撤销族籍;③精简官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及过高的官吏俸禄,将节省下来的资金奖励耕战,提高军队的战斗力;④整顿吏治意义: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吴起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国力大大增强。公元前381年,楚国对魏作战取得胜利。(3)秦国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首次变法;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了便于税收,统一度量衡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为日后的郡县制打下基础设什伍连坐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③思想上:焚烧诗书,重视法令意义: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户籍什伍制度与连坐法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奖励军功,极大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总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A、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C、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汉承秦制,同样是确立国家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做法有何不同秦始皇:听取李斯建议,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禁锢思想;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通过郡县制来管理地方,都是以暴力强迫的手段确立政治与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并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却是以一种温和而又有利益诱导的手段实现统治思想上的专制。并且在政治上是通过推恩令,让更多人受益,来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两汉时期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1)汉初选官:“任子”(高官子弟凭借父兄而得官的制度)与“赀选”(以称凭财产资格为官)(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建立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3)后来又建立征辟制(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4)元光元年首次实行“举孝廉”(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此后,孝廉成为士大夫入仕的主要途径。4、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主要思想:孟子:(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义利观(道德思想):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荀子:(1)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哲学思想)(2)“性恶论”(道德思想)(3)“礼法并施”(政治思想)(2)道家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思想: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出世思想(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要思想: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尚贤、尚同和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尚力、节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前四史指的是哪四部历史著作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赤壁之战:(孙刘联合与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陷入混乱,南北统一的条件不成熟7、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如何评价及获得成功的原因分析。背景:(1)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徭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3)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同时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4)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内容:政治:整顿吏制、迁都洛阳经济: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文化:汉化政策(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穿汉人服装、改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社会习俗:制礼作乐、移风易俗评价: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班级大智慧上的毛毛花成功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第三章1、论述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鼎盛及衰落东汉:出现主要的原因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本身为贵族,起兵时受到地主的支持,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对他们也比较宽纵魏晋: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时,得到了门阀士族的支持,后来魏晋南北朝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日益被士族控制。东晋:鼎盛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国家的大部分,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东晋也实行偏安政权,不对这种现象进行处理。南朝:衰落贵族子弟失去治国能力,身体羸弱。开国皇帝多为庶族,排挤贵族。还有农民起义的打击。唐宋:消失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唐末农民大起义使门阀制度最终消亡。2、隋唐时期的统治政策三省六部制隋朝:首创(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朝:继续完善,改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科举制:隋朝:首创,主要是秀才、进士、明经科等唐朝:体貌壮伟、言辞辨正、书法、文理优长武则天时期:武举人,殿试租庸调制:唐朝:每户要向国家交纳粮食,称做租;交纳棉麻布料等,称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