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09-9-7【课标要求】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010江苏考纲】(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4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复习要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初郡国并行制①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②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二制并行。③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①唐朝设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②设掌审议,审核政令;③设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④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作用:①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③。(三)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概况: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拥有大权,其之下为路、府、州、县③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作用:行省的设置加强,巩固,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1)特点:,。(2)史实:①汉武帝设立“”,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2②唐朝实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④元设、、,元加强皇权最大措施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1)特点:,。(2)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宋朝派做地方官;元朝地方实行制度。二、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09新增)1、察举制:(1)为适应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2):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3):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概况: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了内阁制的创立。2、设内阁:(1)概况:①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②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2)特点: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3)评价:①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②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3(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⑴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⑵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⑶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⑷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消极影响:①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②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③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⑤尤其是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注意: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疑难解惑】1、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西方内阁之区别: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2、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世纪金榜P7点拨2、P12单元归纳一)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练习检测】(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1、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一材料只能说明A、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职能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诸侯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诸侯王C.鼓励臣民去建功立业D.安抚汉初以来的有功之臣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7、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刺史B.丞相、参知政事C.太尉、军机处D.郡县、行省8、《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9、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10、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5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1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A.实施行省制度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立内阁制D.增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