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一、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四)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来源、研究方法•(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二、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商品与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四)商品的价值量•(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着重阐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在逻辑上成为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包括价值的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理论的完整体系。•1、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的分析,揭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2、通过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社会劳动和私有劳动的矛盾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分析,揭示了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转会为与商品生产者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的必然性。•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阐明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由此应运而生。•劳动价值论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该理论的提出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石。•实践:其中包含的价值的本质的理论,价值形式变化的理论,货币的本质的理论,价值规律的理论,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其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四)资本的本质•(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六)剩余价值率•(七)资本主义工资•(八)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九)社会再生产•(十)资本主义再生产•(十一)资本积累•(十二)资本有机构成•(十三)相对过剩人口•(十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十五)产业资本的循环•(十六)资本的周转•(十七)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十八)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十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宣布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二、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三、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一、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揭示的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统一。•(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四)资本的本质•(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六)剩余价值率•(七)资本主义工资•(八)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二、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着重阐明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实现的。资本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剩余价值,通过流通过程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分析着眼于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的考察。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分析阐明了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难以实现按比例发展的内在矛盾。•(九)社会再生产•(十)资本主义再生产•(十一)资本积累•(十二)资本有机构成•(十三)相对过剩人口•(十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十五)产业资本的循环•(十六)资本的周转•(十七)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十八)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阐明了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各种具体形式的内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它进一步揭示资本家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的实质,这就是:工人不只是受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阶级要彻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十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