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部分重点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2,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二是审美加强原则。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五是清晰性原则。六是审美联想原则。七是审美比较原则。2八是审美序列原则。九是审美调和原则。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十三是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十五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二、吉布森。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吉布森认为,人的第一经验来自于直接的知觉活动,而第二经验来自于间接性的知觉活动。三、贝里尼。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这三种特征是:1、心理物理特征,包括光亮度、饱和度、大小、响度和色调等。2、生态学特征,和有利于或有害于生存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诸如战争,饮食,性和死亡等。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包括惊异和惊奇,期待性的受挫等。四、泽基。《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阐释的心理学家。定神分析学派渐成气候是《梦的解释》。精神分析派又称深层艺术心理学。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详细阐述了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组成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悦原则。自我代表理智,以社会3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方面,自我需要驾驭本我,另一方面又要舒缓本我的紧张,当然这种舒缓需要协调于现实。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色彩。一、主要的理论观念。1、潜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贡献。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欲望。2、泛性论。3、本能说。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4、人格结构。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5、论梦。首先,梦问题有巨大的压缩作用。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侧卧身。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问题呈现视觉的形象,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问题与记忆相关的情结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老是处在一种调试紧张的“戏剧性”中,四是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二、有关艺术的论述。关于审美动力,弗洛伊德第一次明确地把它纳入潜意识范畴,与潜意识的关系最紧要的是力比多。正是力比多的转移这一点出发,弗洛伊德形成了以下三种观念: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因而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艺术家能够找到一条绕过现实性挫折的道路,并且对挫折压抑等有替代性补偿,艺术家不会永久驻留在虚幻性的状态中,他们有能力返回现实,避免了沦为精神病患者的命运。2、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心得体会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三、必要的批评。好处: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其次,弗洛伊德是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第三,他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很深远。不足: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二是,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然地和潜意识领域中的童年情意综有关,或者更进一步说,假如力比多的转移、升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那么这种转移抑或升华在艺术的形式之上是否才有确定的价值?三是,正因为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上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所解释的作品都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而他的有关演说在解释其他原艺术作品时就往往是南辕北辙,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四是,弗洛伊德对于艺术的社会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4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艺术心理学的两种发展走向:一是个体创作动力学说,其中有不少学者试图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实际上都不放弃对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二是群体创作动力说,试图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创作的原初动力和集体无意识的渊源。一、荣格与文艺心理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主干所在,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心理类型等方面。1、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惜玉怜香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进化了证实了所有不同种族的人脑都有类似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意识(个人的和集体的)具有普遍存在的意义;在一些宗教中总有一些类似的图像是相通的;某些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与原始的神话有相似之处;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似乎有时以一种祖先的方式去思考等等。2、原型说,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各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各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原本祖先当时布景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荣格的贡献:第一,他是头一个极力高扬集体无意识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的人。他大胆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把两者沟通的可能性寄托在原型之上。其次,荣格的原型假说一旦涉及到个体的初评分析,那种可厌的先验论的气息毕竟大大地减少了。二、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他创立个体心理学派。自卑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各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艺术创造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对生活物概念: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1、出生顺序。从家庭中长子和次子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出结论。2、最初的记忆。这对孩子的将来发展有重要影响。3、梦的分析。梦不仅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筹划等,可以深刻地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第一次的镜像影响人将来的一切心理发展,包括俄狄浦斯情结。镜像说可以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2、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一是想像,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二是符号,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三是现实。大略而言,想象对应弗洛伊德的自我,符号对应超我,而现实则与欲望色彩十足的本我相接近。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5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开创一种太深入细致的完整文艺心理,主要代表人是: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哲学基础是——康德关于此岸世界的现象的观点、人类知识构成的观点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关于知识来源于对现象的自然观察和马赫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两条重要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榙。格式榙作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二是同形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考夫卡与阿恩海姆,艺术观点如下: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例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基本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是因为他的情节和结局基本符合原著的要求,符合了作品的倾向性。2、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例如,一棵垂柳之所以被人看上去是悲哀的,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悲哀心理与下垂的柳枝有相似的结构。艺术作品的表现性: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性和内在意蕴。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研究绘画时,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的。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什么是衡量作品是达到简化原则的标准呢?归根结底是作品的形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之关系。4、视觉艺术的运动。第一,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第二,倾斜也能够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第三,变形、频闪等手段所造成的运动效果。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视知觉的平衡来自于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页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心理上的感受。对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富于哲学意味又同时具有实验精神的心理学流派。尽管它的某些论点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但确实是言之成理的。作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解释,这些假设常常是深刻的、具有启发性的。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问题时处处注意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人手,将人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外在对象视为彼此关联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结构上的相似性来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