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概述:共XXX项XX页—XXX页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管理,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防止传染病在院内传播,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实行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及时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规范诊治(小儿传染病病人收儿科,儿科设隔离病房。)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率100%,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传染病要用红笔登记,幷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登记在传染病报告本上,注明初诊、复诊。住院病人诊断为传染病的,首诊医师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登记在传染病报告本上,出院时用红笔登记在出院登记本上,注明初诊、复诊。14岁以下的传染病病人报告卡上必须填家长姓名,电话号码,学生要填就读学校名称。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四、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然后进行审核,登记、网络直报,再核对保存,保存期三年。五、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六、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定期、不定期对传染病报告进行漏报自查,发现漏报就算补报,做好门诊日志、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七、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八、检验科、放射科检出阳性检查结果:1)及时将门诊病人检测结果通知开单医生或当班医生,并登记报告通知的情况(如时间、接通知人员),门诊医师根据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做出传染病诊断并填卡报告;2)住院病人由主管医师根据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做出传染病诊断并填卡报告;3)除艾滋病外的皮肤、性病由各科室指定的专职医生报告;肺结核由首诊医生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必要时请感染科会诊确诊后,由病人所在科室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预防保健科收集,上报。九、附传染病分类。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1、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督查工作由传染病领导小组负责,防保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日常工作。2、预防保健科人员每日两次到各个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表上签名,3、防保科定期、不定期自查传染病漏报、迟报,幷将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报领导小组,必要时全院通报4、科室传染病漏报1例扣发100元,迟报1例扣发50元,漏登1例扣发10元;导致上级部门检查不合格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加倍扣发;若造成传染病传播的,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各级人员承担相应责任及处理。5、各科室医师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登记不完整、不清楚或漏项按医疗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处罚6、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幷登记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确保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定如下:1、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2、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及时补报。3、防保科应及时收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核实,补充,订正。4、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后,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5、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幷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幷注明原报告病名。6、责任报告人和网络直报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7、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三年以上。8、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不得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账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传染病防治培训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到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等。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应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门诊日志登记规范一、门诊部各科室对就诊病人要详细登记门诊日志。二、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完整、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三、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用红笔填写),并在规定时限内及时上报。四、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电话号码,学生要登记病人所在学校、班级等内容。五、科室制定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传染病自查,要经常(每周至少自查1次)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改正。六、每月对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交防保科备案保存,以备后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一、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成立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防保科对全院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指导,做好全院疫情登记统计汇总上报工作,保存好有关原始资料,每月进行一次全院检查,将检查结果上报院领导。三、各科室负责人为本部门疫情报告自然负责人,负责管理监督首诊医师做好日常登记报卡工作,领导本部门疫情管理员进行疫情报告管理幷有记录每月进行两次科室自查。四、各科室负责人疫情管理员、首诊医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首诊医生为法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及时,完整、准确上报疫情,同时做好相应登记、记录工作,防止漏报、误报情况发生,具体要求如下;1.在遇初诊传染病病例时,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并上报防保科,由防保科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若确诊结果与初诊不同,应及时报出“订正报告卡”。2.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报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防保科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院领导,幷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3.发现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也应尽快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防保科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4.科室医务人员发现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短期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的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确定后上报防保科,防保科再向分管副院长或院长上报,同时防保科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幷立即采取相应卫生处理措施。五、为了保证疫情报告质量,各科室部门工作人员要认真按规范做好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化验结果登记、放射科X线首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例登记以及各种传染病登记工作,幷将资料保存3年备查。六、各科室、每个医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真做好疫情报告工作。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报告和使用管理制度1、由妇产科负责乙肝、卡介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按实际需要定期领取《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及乙肝疫苗、卡介苗;并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2、在产房出生登记本上登记出生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具体情况。特殊接种禁忌要注明。3、规范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本》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登记台账》,4、每月5日前向防保科及县疾控中心报告上月出生儿童乙肝、卡介苗常规接种情况。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制度1、健全疫苗、注射器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台帐,出入库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有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签名等。2、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3、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经常擦拭保洁,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每日2次观察冰箱、冰柜运转温度并做好相关记录。5、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新生儿基础免疫接种管理制度1、由妇产科负责乙肝、卡介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执业护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等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预防接种全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3、预防接种地点使用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进行消毒清洁,接种室需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并做好登记。4、接种前须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记录。5、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6、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7、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8、接种后须观察30分钟。9、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产科预防接种人员职责与工作制度1、严格遵守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穿戴工作服、帽、口罩、持证上岗,有专人负责,并备有抢救药品。严禁无预防接种资格人员从事预防接种工作。2、严格执行冷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冰箱温度记录齐全,每天2次,帐苗相符。3、接种前严格履行登记、询问、检查和接种前告知程序,告知书签字后附病历,发现有禁忌症和当前健康状况异常的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4、接种时,严格按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卡介苗皮内接种,乙肝疫苗肌肉注射。5、预防接种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前检查失效期、包装有无破损。6、及时填写新生儿乙肝、卡介苗接种证和登记册,每月5日之前向防保科市疾控机构上报新生儿乙肝、卡介苗接种报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一、会议时间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遇重大感染管理问题应随时召开。两次会议一般安排在一月和七月召开,以便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讨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商议需要解决的重要事项。二、会议形式1、全体会议:主任委员和至少2/3的委员应参会。2、扩大会议:可邀请相关人员参加。三、会议准备1、感委会主任与感控办商定会议的主要内容,拟定会议大纲,对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