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视野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2013-05-031、中国城镇化的总体特征2点面结合的空间政策•分区发展与梯度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六大经济协作区,军事和战略需要;•改革初期: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经济指标划分;•改革中期:东、中、西、东北四大政策区,考虑经济指标和区域关联性。3点面结合的空间政策年代城镇化政策重要空间事件任务目标1978-1982十一大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79,4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农村改革解决温饱问题1984,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1987十二大1988-1992十三大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有计划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1988,提出梯度开发的区域格局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1992,上海浦东新区,提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量增长,结构调整1992-1997十四大1997-2002十五大2000,西部大开发1997,重庆直辖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小康水平2002-2006十六大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2003,振兴东北2004,中部崛起2006,天津滨海新区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006-2010十七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2007,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综改实验2009,深圳综改实验2010,沈阳经济区综改实验;山西省综改实验2010,浦东新区扩区2010,重庆两江新区2010,喀什经济特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201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1,14个集中特困区2011,平潭实验区设立2011,舟山新区;义乌市、厦门市综改实验全面转型;社会公平;•以2030年城镇化水平65%-70%计,城镇人口将达到9.7-10.5亿人。•新增城镇人口3.0-3.8亿人。52010年,国家总人口13.41亿人,城镇人口6.70亿人,城镇化水平49.95%总人口:国家计生委预测2030年人口高峰,15亿人。•麦肯锡:2025年,总人口14.47亿人,城镇人口9.26亿人,城镇化水平64%•联合国:2050年,总人口14.18亿人,城镇人口10.38亿人,城镇化水平73.2%未来70%的新增城镇人口来自于流动人口(来自麦肯锡报告)增长态势:(1)未来20年城镇人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优势显现•东部地区仍为农民工主要流入地,但流入速度放缓•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入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区到省外务工人员比重降低,省内务工比重上升。–案例:江西省农民工省内从业人员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增幅达42.77%。6总量相比上年增幅比重东部162124.166.9中部41047.216.9西部38469.315.92010年各地区农民工流入地比重,单位%20092010省内省外省内省外东部79.620.480.319.7中部30.669.430.969.1西部40.959.143.156.92010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省内、省外分布比重,单位%20102011增量增幅农村外出劳动力718.3780.261.98.62%省内从业148211.363.342.77%省外从业570.3568.9-1.4-0.25%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3)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速,区域间城镇化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以来,中部地区年均城镇化增速达到1.3个百分点,成为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在工业化推动下,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时期。7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00-2010年各省区城镇化水平变化2000年城镇化水平2000-2010城镇化水平增长•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是中国城镇人口聚集的核心–57座城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口,占25%。•县城和中小城镇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加强。–20万以下的城镇集聚了51%的城镇人口;–2006-2009年,20万以下的城镇人口增长了2200万人。8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大于10050-10020-505-20小于5全国城市和县城人口规模层级分布(2)大城市、中小城镇“两端集聚”态势明显,县城和小城镇规模位序快速变动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0-520-3050-6080-90110-120140-150170-180200-210230-240260-270290-300330-340390-400440-450490-500610-620890-9001180-11901810-18202009城区、镇区人口(万人)2009年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包括地级市、县级市的城区、县城的镇区、一般建制镇与集镇。(3)核心城镇群引领生产要素区域化重组,成为支撑我国相对均衡发展的战略支点。•经济活动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生产要素区域内重组态势明显–交通物流成本的提升–内需市场的扩大–外出人口的回流等因素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核心城镇群的引领作用日趋显著–高端职能、战略产业和重大企业向四大核心城镇群集聚的态势明显。9比较京津冀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成都重庆上海杭州广州深圳产业龙头企业数量2449115443122战略性产业门类3632833跨国企业研发中心1855010314087026服务会展举办数31408444523383887124681国外使领馆数150875545国际通航城市85172812115135534国际快递运转中心211四大核心城镇群高端功能一览(4)城镇群和中心城市仍将是我国城镇人口集聚的核心地区10•4大核心城镇群+区域性城镇群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城镇群地区•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2.58亿增长至2010年的3.68亿–以各省域中心城的区域性城镇群正在形成•海西、中原、长江中游、哈长、江淮、关中-天水等2005-2010GDP增量2010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布•省会、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多分布于中心城市周边;–省级政策支持,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进程快速推进。11全国前经济前50位城市及周边县级单元发展水平(4)省域中心城市与周边一体化发展态势显著,都市区成为各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5)县域单元产业与人口集聚能力增强,成为带动乡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县一级单元吸纳人口的能力显著增强–2006-2010年数据显示5万以下城镇点的人口增长总量最高12-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0-55-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160-170170-180180-190190-200200-210210-220220-230230-240250-260260-270270-280280-290320-330330-340370-380390-400410-420430-440450-460490-500560-570830-840840-850980-9901180-11901330-13401810-18202006年各规模城镇点至2010年期间的常住人口增量分布以各城市、县城2006年规模为分类标准,各规模层级2006年-2010年各城区、县城人口变动情况。具体包括:地级市、县级市的城区,以及县城的镇区。不包括一般建制镇与集镇。1000万以上100万-1000万20万-50万50万-100万5万-20万5万以下变化值265.081.5309.9-61.2549.61231.3平均值132.51.31.3-0.71.01.0-2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6年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区与县城到2010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数据不包括东莞市13行业2008年的产值比重2000~2008年的产值比重增减结论贵阳遵义地州首府县城乡镇贵阳遵义地州首府县城乡镇煤炭2%14%30%54%-4%-18%15%7%乡镇承载向乡镇集中炼焦0%8%37%56%0%-14%-24%38%火力发电5%7%25%62%-11%-13%-6%31%通用设备70%15%2%13%9%-6%-3%0%大城市承载向大城市集中专用设备88%9%2%1%27%8%-4%-31%交通设备79%8%3%10%28%-2%3%-29%烟草98%2%0%0%46%-18%-23%-5%农副食品40%15%33%13%7%2%-9%0%医药49%10%24%17%-9%2%6%1%多层次承载向县集中造纸40%5%45%11%2%-6%25%-21%食品68%2%7%23%-13%-3%2%14%饮料3%2%10%85%-10%-6%1%15%乡镇承载向乡镇集中木材9%10%35%45%-34%1%-11%45%化学6%12%34%48%-14%5%-3%12%–贵州:能源类和轻工类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湖北各级城镇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案例:安徽省域城镇体系–县级单元,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快速上升;–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性服务业带动下,县城城镇人口比重快速上升。1456.8%43.2%50.0%50.0%0.0%10.0%20.0%30.0%40.0%50.0%60.0%中心城县城安徽2000-2009人口比重变化2000200975.9%24.1%68.4%31.6%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中心城县城安徽中心城-县城商品住房销售面积比重变化20002009空间格局优化思路•在既定的背景和国情下,构建适应外源和内生双重动力驱动的国家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出兼顾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城镇化分类发展指引和分区优化策略,构建差异化指导的城镇化空间政策。•走积极稳妥、集约节约、特色多样、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镇化道路。形成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城乡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国家层面:–竞争导向的国家战略空间–均衡导向的振兴扶贫空间•地方层面:–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导向的都市区发展空间–以县城为节点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城乡统筹空间1516(1)以城镇群为龙头构建“4+X”国家战略空间体系,多级组织,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优化4大核心城镇群发展•培育若干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性城镇群–辽中南、长吉、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关中—天水、北部湾、冀中南、呼包鄂榆等4大核心城镇群(4)构建多类型的区域振兴扶贫空间格局,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空间发展路径,实现全国非均衡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1717•推进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集中发展的城镇化路径–提高区域服务供给能力•促进边疆地区发展–适度集中的均衡发展的城镇化空间路径–提高边疆一线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建设内陆门户和口岸城镇•振兴老工业基地–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中心城市集聚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分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