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原则:四个选项,“全员”覆盖。•这里所说的“全员”覆盖,就是说考生在辨析实词词义时要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斟酌、筛选,切勿疏忽、遗漏。考生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去判定选项的正误。临场应试时,考生切勿凭借语感认定其中某项似有不妥便敲定答案,而不对其他选项进行验证。语境法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形作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固,形作名,险固的地势真题演练•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2010年湖南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D夫均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答案为A,敌,匹敌。否定词后接动词。巧辩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题目在高考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判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具体的使用中,文言虚词的用法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考生不仅须要朗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识记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还须要具备在不同与景观中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在高考中多有涉及。如2009年广东卷第6题C选项中的前句“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根据句意“那时连年(发生)蝗灾和和旱灾,皇帝问拿什么救济”,就可以确定“以”的意义和用法。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考生可以结合一下具体语境: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秦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考虑后,可知”乃“应解释为”才“,副词。3、代入筛选法如果题干中给出两个句子,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考生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考生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应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词语所作的句子成分的不同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的不同。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中的“其”在句中作主语,作代词“它(只鹤)”讲,后一句中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为副词。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货短剧,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考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可知“是”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根据这些标志,考生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1009年江西卷第10题B选项的两个句子“客偿博所负“与”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中的两个”所“都是代词,译为”----的东西“,与后面的动词组合构成名词性词组。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