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蒋摇为摇黄玖立*摇摇内容提要摇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而国际生产分割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国际生产分割分配效应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国际生产分割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假说。我们利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国际生产分割的上升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这种负向效应与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关;(2)国际生产分割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随着中国资本积累进程不断减小,呈现明显的“U型冶趋势。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地区、时间样本的异质性、不同度量指标与不同样本影响后仍然稳健。关键词摇国际生产分割摇劳动收入份额摇要素禀赋一摇引言“国际生产分割冶又被称为产品内分工或外包,淤即原本一体化的产品生产过程被·82·摇期5第年4102摇*济经界世摇摇摇摇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淤蒋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摇天津市卫津路94号摇300071摇电子信箱:weijiang923@mail.nankai.edu.cn;黄玖立: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所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街23号南开大学泰达学院3区318室摇电子信箱:jlhuang@nankai.edu.cn。作者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促进沿海内地沿边对外贸易优势互补研究冶(13BJL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FDI、金融发展与全球经济平衡增长冶(10JJD790016)、“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市场与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冶(11JJD790005)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298)的资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当然,文责自负。Jones和Kierzkowski(2001a)较早的把这种生产过程分离开来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称为“国际分散化生产冶(internationalfragmentedproduction),并认为由此引致的全球贸易流量和性质的深刻变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本文遵循这一说法。分解为不同的工序和区段,在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近几十年来,国际生产分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经济“起飞冶的重要特征(卢锋,2004;钱学锋和陈勇兵,2009;陈勇兵和孙方,2011)。它在改变世界经济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参与国的收入分配格局(Gollin,2002;Geishecker和G觟rg,2007)。特别地,伴随国际生产分割的不断深入,作为新型分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主要表现为承接国际外包(加工贸易),即进口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经过加工装配之后再出口。淤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为1798.5亿美元,超过一般贸易出口(1359.7亿美元)和其他形式贸易出口(8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4%。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414.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1577.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9.1%。在这种分工模式下,中国主要凭借廉价劳动力和显著的工资优势赢得加工订单。按照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理,这应有助于提高中国丰裕要素———劳动力的相对报酬。然而,白重恩等(2008)、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b)及罗长远和张军(2009)却发现,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劳动报酬在收入中的份额(简称为劳动收入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利用GDP收入核算法,计算了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发现其在1978~1995年的10多年间基本保持不变,但自1995年以来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李稻葵等(2009)利用省际收入法同样发现中国劳动所得的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下降,这显然与传统的贸易分配效应理论相矛盾。因此,从国际生产分割角度来重新审视贸易的分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综观现有对国际生产分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围绕贸易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分配效应展开了持久的争论(Berman等,1994;Jones,2005;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Hummels等,2011;张莉等,2012)。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国际生产分割的基本特征。显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不相同。因此,关于国际生产分割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也关注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Feenstra与Hanson(1996、1997)发现,国际生产分割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相反的分配效应。他们认为,这种分配效应的差异是由分配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在产品内分工中,涉及的上下游生产阶段所使用的劳动力素质不同,技术劳动力如同特定要素一样,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点,对处·92·摇期5第年4102摇*济经界世蒋摇为摇黄玖立摇摇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淤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冶和“进料加工贸易冶两种形式,“出料加工冶形式的贸易量很少。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内分工的认识,不能仅用传统的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来认识,而需要用技术密集的差异来认识(Jones,2005;Hummels等,2011)。国际生产分割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配效应的差异关键也在于对生产分割区段划分的标准。发达国家产品内分工的优势与其说集中表现在资本丰裕方面,不如说更显著地表现在技术劳动丰裕方面,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的竞争性并不明显,更多的则表现为劳动丰裕。亦即发达国家的分配效应显著集中于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之间的分配差异,而发展中国家则集中于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分配差异(Feenstra和Hanson,1997;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割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方式,成功崛起为贸易大国和世界制造工厂。许多学者也分别就国际生产分割的动因、对贸易不平衡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与政策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考察(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Jones,2005;Hummels等,2011;钱学锋和陈勇兵,2009)。国内外现有文献为我们理解国际生产分割及其影响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但现有文献尚缺少有关国际生产分割对中国要素分配格局影响的研究。由于发达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往往是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因此,国外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国际生产分割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国内很少有文献展开对中国要素分配格局的经验分析。徐毅(2011)利用中国行业数据对国际生产分割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国际生产分割提高了对技术劳动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的工资差距。但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拉大是中国最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按照技术水平划分要素密集程度对国际生产分割分配效应的研究,忽略了资本与劳动在收入分配主体上的异质性,这显然是不全面的。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过国际生产分割方式积极融入全球分工网络,且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事实,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如何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分享全球化红利,而且也将为我们理解中国要素分配格局演进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二摇理论框架经济体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与资本(K);要素报酬分别为:工资(w)与利率(r)。在不考虑政府间接税收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LS=wL/Y=wL/(wL+rK)。·03·摇期5第年4102摇*济经界世摇摇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进一步变换得:LS=棕LY=棕L棕L+rK=棕/r棕/r+K/L=棕^棕^+k^=11+k^/棕^(1)摇摇其中,棕^=棕/r,k^=K/L。由上式的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取决于k^/棕^的变化,即k^与棕^哪个增加更快。琼·罗宾逊用资本与劳动间的替代弹性来解决这一问题。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b)认为,棕/r提高会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从而K/L增加。根据要素替代弹性(滓)的大小,可以确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当滓1时,K/L增加幅度小于棕/r增加幅度,劳动收入份额增加;当滓=1时,K/L增加幅度等于棕/r增加幅度,劳动收入份额不变;当滓1时,K/L增加幅度大于棕/r增加幅度,劳动收入份额减小。除要素替代弹性之外,k^/棕^的变化同时还受到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当技术进步能改变要素分配份额时,即为有偏技术进步。有偏技术进步增加资本收入份额时,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而在有偏技术进步增加劳动收入份额时,称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白重恩和钱振杰,2009a)。当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时,技术进步可能导致d棕^/dtdk^/dt,使得劳动相对价格水平的增长速度低于资本密集度的增长速度,从而推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但不管是替代弹性还是技术进步的影响,他们影响的是k^与棕^的相对增长速度。本文认为国际生产分割很可能使得d棕^/dt0,即存在劳动力相对价格水平不仅没有随资本积累而逐步升高,反而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如果不考虑国际生产分割在长期趋势上对资本与劳动相对供给的影响,理解国际生产分割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的关键在于其对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淤为进一步解释国际生产分割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机制,我们在Jones和Kierz鄄kowski(2001b)与Jones(2005)框架基础上讨论国际生产分割对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假设本国为劳动丰裕经济体,厂商利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在一个产品的两个生产阶段中进行生产。如图1所示,生产1单位价值的最终产品(B),包括资本密集型阶段产品(OE)和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OD)。由于这两个阶段的产品为非·13·摇期5第年4102摇*济经界世蒋摇为摇黄玖立摇摇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淤国际生产分割能够通过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影响要素相对价格,其通过供给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往往被视为长期效应(林毅夫,2012),本文更为关注国际生产分割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短期效应而不是对“卡尔多事实冶的讨论。因此本文与斯多尔珀-萨缪尔森(S-S)定理相似,更为关注贸易对需求层面影响带来的分配效应变化。可贸易品,并没有现实价格信号而只能基于要素价格所反映的中间品成本表现。OG与OF反映了生产1单位价值的中间产品所需要的投入,FG的斜率表示本国劳动相对资本的相对价格水平(w/r)。当通讯、运输、协调等服务成本逐步下降后,原本的非贸易生产阶段成为可贸易品。淤资本丰裕国家将本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外包给劳动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并且集中到本国更具竞争能力的资本密集型阶段进行生产;相对应的,劳动丰裕国家则集中到劳动密集型阶段进行生产,而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外包给资本充裕国家。如图1所示,最终产品B的两个生产阶段在国际分工中成为可贸易品,本国B商品的生产商将放弃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OE),仅在劳动密集型阶段(OH)进行生产。OH少于OG意味着本国在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外包至国外后出现了一个相对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这一阶段单位商品耗费要素随着生产阶段的转移而下降。图1摇国际生产分割下不同产品的希克斯单位价值等产量线摇摇图1中姿1、姿2为资本劳动要素比率线。若本国要素禀赋处于直线姿1水平,国际生产分割将提高劳动相对资本的相对价格水平(w/r)。若本国拥有足够低的禀赋线(如姿2所示),w/r将降低。由于具有更高劳动密集度的商品C价格并不发生变化,但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