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论文摘要]扶植和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就业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目前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困境中,弱势群体又面临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求职技巧缺乏等自身局限,因此他们的就业异常困难。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就业的促进政策,强化教育培训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提升弱势群体就业数量与质量,以期通过更多优惠政策,营造扶贫济困的道德氛围,给予弱势群体持久稳定的帮助。[关键词]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综述一、弱势群体概述(一)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从经济意义上讲,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自身客观条件或来自社会环境的限制,在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造成生活绝对或相对的贫困。弱势群体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只是其规模和程度不同。我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及分配不均,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或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利益新的分配格局中被弱势化,并被变为社会弱势群体。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下岗失业的困难职工正是这样一群在改革中其经济和社会地位被双重弱势化了的群体。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企业不景气、亏损、停产、倒闭,拖欠、停发工资、离退休金或基本生活费,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失业救济使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又因年龄、技能、文化、性别等自身因素局限被排斥在市场就业竞争以外,再就业困难重重。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下岗失业职工沦为弱势阶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性、体制性因素引起,个人几乎完全是被动的、无法选择的。张建提出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或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概念。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能力困难、身体残疾、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群体。李伯枫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影响②,在毕业时找工作很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往往处于竞争劣势或竞争能力较差。目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1生理弱势的大学生,主要是指相貌平平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群体。○2经济弱势的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特困生和贫困生。○3冷门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指专业过于冷门的、市场需求量少的学生群体。○4学校名气不高的大学生,主要指受到学校名气影响而产生就业难的学生群体。○5女大学生,主要指用人单位性别歧视造成就业难的女性学生群体。孟维等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属于“强”弱势群体。他说在中国各城市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毕业时没有签约接受单位,档案、户口放在学②李伯枫,张戈,邢希娜.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4期2校或人事代理部门,毕业后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方式而获得工作,没有就业所在城市的户口,和农民工一样流动就业于各大城市,从事非体力性质的中低层管理或技术工作,收入中等。他们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没有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或享受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社会保险。他们工作不稳定,常处于随时流动的状态,并常遭遇时间不等的失业,处于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等几无状态。这一群体随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而出现,并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这个群体由于其特殊性一直被社会所忽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称谓,根据他们的就业方式和弱势特征,可称之为大学生非正规“强”弱势群体。宁本荣提出了女性弱势群体概念,主要包括下岗失业妇女、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后处于失业状态的妇女,自己或家人有残疾、患重病的妇女、已离异的贫困单身母亲、农村学历低、能力差的劳动适龄妇女等。这些女性人口群体的基本特征就是就业困难或不稳定,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二)弱势群体与就业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就业弱势群体,关于就业弱势群体,其概念及对象在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表述与指定,侯志阳认为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或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同时也包括城镇隐性失业人员、临时工、农民工,以及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甚至女性就业者也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刘军认为就业弱势群体与一般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不同,就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虽然都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很难找到合适工作,即使就业也基本属于临时就业或弹性就业,就业质量低下,享受不到各种保险和有关福利待遇的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与进城农民工是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者。汤建光等学者认为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是就业愿望迫切,但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就业过程的不平等和歧视,这一就业群体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遭遇挫折和困难,且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状况。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指定弱势就业群体不等于弱势群体。该部门把弱势群体界定为下岗职工、“体制外”人、进城农民工、早退休“体制内”人。弱势群体在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消费状况、医疗保健状况等各方面都处于一种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中,普遍表现为收入低下、债务问题突出、高恩格尔系数、低消费和低营养标准。综上所述,弱势群体是一个多层面性、离散性而没有统一意识的社会群体。从就业层面看,由于自身技能、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年龄方面的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低,处于不利地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就业比较困难、收入较低以至生活困难的人群。从自身状况看,拥有的劳动资源不足,处于被歧视地位且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合适途径,增强自身力量,改变弱势地位,只能被迫接受较低工资和较差的工作条件,或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护的人群。从他们3所处的社会关系或政治关系来看,这些群体在生理、智力、体能或工作能力、经验等主观条件方面没有什么缺陷或不足,主要在权利、权力、发展机遇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无法通过政治参与、政策制定影响来改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人群。二、弱势群体就业困境讨论弱势群体的存在与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制度结构相关。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制度结构,给就业弱势群体带来以下就业困境。(一)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汤建光等认为,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占有量很低,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非人力资本劳动力严重过剩是我国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讲,在我国充分就业只能是长期就业目标,现阶段根本无法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强势群体的就业都存在一定的缺口,更不用说弱势群体了。因此,弱势群体就业难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晏磊说,在传统体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被束缚在土地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隐性失业的矛盾暴露出来了,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消化,必然要异地转移,而异地转移的主要去向是城镇,这又增加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在城镇职工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城市只能消化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就有可能成为盲流。李成禹认为,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给增长快,但素质普遍较差,高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人数逐年增加,但从业人数下降;下岗职工数量较多,但再就业率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速度正在加大,但企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在减少。宁本荣认为,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能在利益推动下,利用就业选择权力不对称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性别歧视以某些潜在的形式存在,增大女性弱势群体的失业数量以及问题的复杂性。(二)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资本替代劳动的效应强化李成禹认为,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上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原来的安置就业模式提出了挑战。企业出于效益和效率的需要,势必对自身的就业存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成为必然选择③。汤建光等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更愿意雇佣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技价比”劳动者,那些素质、技能水平低,缺乏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自然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因此,弱势群体的存在说到底是市场竞争、淘汰的结果,市场制度本身无法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相反,市场会不断地制造弱势群体。汤建光等研究发现,农民进城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会加剧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农民工与城镇弱势群体在低端就业市场展开直接竞争,这种竞争演绎,很自然地带来城镇弱势群体在就业市场的淘汰率上升,这种“就业替代”效应随着农民进城步伐的加快而不断蔓延,城镇居民在“机器排斥”和③李成禹.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农民替代”双重压力下,就业空间日益缩小。孟维等认为,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因素,但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推动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大。此外出于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过分强调,以吸引投资,使就业岗位大多被低素质劳动力占有,无法为大学生在内的高素质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造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强”弱势群体的壮大。(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扩大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张卫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再就业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尚未覆盖到每个社区,信息网络的作用尚未发挥;二是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指导功能弱化,未真正发挥就业指导作用;三是劳动力市场专业化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达到要求。李成禹认为,制约就业扩大的体制性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是促进就业或控制失业还没有成为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地区性失业问题突出;二是市场引导就业的体制不健全,阻碍劳动力流动;三是行业垄断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就业岗位的开发;四是再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影响了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滞后,增大了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压力。叶志筑认为,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就业的公平性。在一些垄断性行业与基层部门,没有一定的关系很难进入。大学生就业时普遍感到最缺少的是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由于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有限,获取信息比较困难,没有一定的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网络关系,则无法很好收集、筛选信息。在不够规范、不够成熟的劳动就业制度下,甚至有些就业信息是虚假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三、弱势群体就业促进政策讨论我国弱势群体就业面临诸多困境,改善其就业状况,促进其就业数量和提升就业质量十分必要。当前,国内学者们提出的就业促进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制定优惠的再就业政策1、挖掘企业潜力,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除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外,目前最重要的是怎样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鼓励企业扩大雇佣下岗职工。而鼓励企业多用下岗职工关键是降低雇佣下岗职工的人工成本。这方面已有的优惠政策有:凡招用下岗职工并与其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企业,当地政府可按招用人数发给一定的工资性补贴,或把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剩余基本生活费用作为用人补贴一次性支付给企业;对招用与原单位签定社保协议的下岗职工,在协议期内新用人单位可不再为其缴纳社保费,协议期满后社保缴费的起征点也可适当降低一些,由国家补贴一些;对招收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也可享受一定时间内减免税收的待遇,并优先享受小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提高用人单位使用下岗职工的热情。至于一些特殊行业如军工,森工,纺织,煤炭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5一般的增加再就业岗位措施恐怕难有所为,需从全行业的振兴和转产转岗入手,通过建立“就业专项促进基金”进行必要投资,全部或部分解决转产所需投资项目的资本金筹集,增加项目货款额度和放宽融资条件等来推动资产重组和转产转向;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和再就业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行业大面积,大范围的下岗再就业问题。2、帮助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和创业政府要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帮助下岗失业困难群体解决创业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