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摘要: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治疗学;诊疗准则(主题)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19)12-2648-22Guideline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version2019)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Abstract:Inordertoachievethegoalof“eliminatingviralhepatitisasamajorpublichealththreatby2030”establishedby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organizedrelatedexpertsin2019toupdateanddevelopGuideline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version2019),withreferencetotheadvancesinthebasicandclinicalresearchon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ChinaandforeigncountriesandtheactualconditionsinChina,inordertoprovideanimportantbasisfortheprevention,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therapeutics;practiceguidelinesastopic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9.12.007收稿日期:2019-11-20;修回日期:2019-12-09。通信作者:王贵强,电子信箱:john131212@sina.com;段钟平,电子信箱:duan2517@163.com。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1 术语(1)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2)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3)HBV再激活(HBV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lg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级别详细说明证据等级 高质量(A) 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评估结果的信心 中等质量(B) 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该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低质量(C) 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推荐等级 强推荐(1) 充分考虑到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效果,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比 弱推荐(2)  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意见可能会有较差的成本效益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4)HBeAg阴转(HBeAg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5)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6)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hepatitisB):曾有急性或CHB病史,现为HBsAg持续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ALT在正常范围。(7)病毒学突破(virologicbreakthrough):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analogues,NAs)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值升高>1lgIU/ml,或转阴性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确证,可有或无ALT升高。(8)病毒学复发(virologic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8462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5卷第12期2019年12月 JClinHepatol,Vol.35No.12,Dec.2019后,间隔1个月2次检测HBVDNA均>2×103IU/ml。(9)耐药(drugresistance):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与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称为基因型耐药(genotypicresistance)。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降低,并与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药(phenotypicresistance)。针对1种抗病毒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1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药,称为交叉耐药(crossresistance)。至少对2种不同类别的NAs耐药,称为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2 流行病学和预防2.1 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WHO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非洲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占68%[1]。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占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分别为2%(3900万例)和6.2%(1.15亿例)。亚洲HBV地方性流行程度各不相同,多数亚洲地区为中至高流行区,少数为低流行区。2014年,中国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2],与1992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91.2%和55.1%。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3]。HBV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化前,HBV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4],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的HBV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密切相关:HBeAg阳性、HBVDNA高水平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5]。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HCV感染者、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等均有较高的HBV感染风险[6]。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DNA筛查,采取安全注射措施,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已较少发生。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6]。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高[7]。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8]。2.2 预防2.2.1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9],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7,10]。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患重症疾病的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1)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针次10μg,不论母亲HBsAg阳性与否;(2)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hamsterovary,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每针次10μg或20μg,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10μg;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20μg。对成人建议接种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μg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0、1和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11],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监测抗-HBs,如抗-HBs<10mIU/ml,可再次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7]。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12-13];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和2个月程序)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14]。意外暴露者是指其皮肤或黏膜接触HBsAg阳性或HBsAg不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者。2.2.2 管理传染源 对首次确定的HBsAg阳性者,如符合传染病报告标准的,应按规定向当地CDC报告,并建议对其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感染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与血清ALT、AST和胆红素水平无关。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和医疗活动中,积极检测HBV感染标志物,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对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随访见“15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部分。慢性HBV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