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二〇〇九年四月前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滇西北地质特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元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水资源、有色矿产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的中上游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切实保护好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云南省人民政府从2000年就全面停止了滇西北的天然林采伐,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了27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不少其它类型的保护地,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初步形成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力度仍然不够,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依然存在,滇西北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显得更加繁重。2008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滇了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发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省社科院、云南省环科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编制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按照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进一步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了衔接,吸收了我省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家正在修编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州市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本《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将根据情况变化对《行动计划》适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目录第1章背景1.1滇西北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1.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2.1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1.2.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第2章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现状2.1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2.1.1自然景观多样性2.1.2生态系统多样性2.1.3物种多样性2.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2.2.1就地保护2.2.2迁地与离体保护2.2.3重大生态建设工程2.2.4法规政策建设2.3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2.3.1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2.3.2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突出2.3.3投入不足2.3.4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3.5管理体制不顺,保护能力较低2.3.6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2.4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保护空缺分析2.4.1优先区域2.4.2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第3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3.1指导思想3.2原则3.3目标3.4重点任务第4章主要领域与优先行动领域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政策行动1: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行动2:制定滇西北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行动3:全面开展生态创建行动4:制定滇西北生态补偿政策领域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行动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行动6:加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行动7: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公园模式行动8:开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领域三: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行动9:完善滇西北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繁育基地建设行动10:建设“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行动11:加强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专项收集领域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与科研支撑体系建设行动12:建立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行动13:推进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建设行动14:加强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建设行动15:开展重要物种的极小种群保护恢复及主要入侵物种监测行动16:开展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中上游水生生物调查领域五: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17:药用植物和食用菌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行动18: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产业行动19:加强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行动20: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行动2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集约利用领域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行动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行动23: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的调查与编目行动2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第5章保障措施5.1法制建设5.2组织领导5.3科技支撑5.4资金投入5.5监督评估第1章背景1.1滇西北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滇西北的行政区域包括云南省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宾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滇西北位于北纬24°38′~29°15′、东经98°05′~101°16′之间,面积为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0.2%,占全国总面积的0.8%。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自西向东排列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其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最近处仅64公里左右,形成独特的“三江并流”奇观。滇西北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一百余座,与雪山相伴的有众多的冰川和大小不等的数百个冰蚀湖。受青藏高原抬升和众多河流切割影响,纵向岭谷相间分布,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近6100米,地形起伏极大,拥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地势险峻,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较为滞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生活方式仍比较落后,是云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之一。至2007年末,滇西北地区总人口约4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内总人口的41.8%。人均生产总值为939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农民人均纯收入242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91.9%。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坝区、河谷地带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广大山区普遍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存,规模有限的现代工业与大量初级经济活动并存,少数相对发达的城镇与广大落后的乡村并存。滇西北处于中原文化、藏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四条大江所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将滇西北与周边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了众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交融互动的多元文化格局,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滇西北生活着傈僳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14种少数民族,其中6种少数民族为当地独有。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差异较大,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多彩,被学术界称为“民族文化走廊”、“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基因库”。滇西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重要战略资源优势突出,是保障国家资源及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蕴藏有云南56%的水能资源、5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西部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三江”成矿带的腹心地带;是云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的旅游热点地区和国家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区域,现有5A级旅游区1个、4A级12个、3A级7个、2A级25个。1.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生态立省、保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滇西北地区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留下珍贵的绿色宝库。1.2.1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价值。滇西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之一,被多个国际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25个优先重点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出的17个“关键地区”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功能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区域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诸多机会。滇西北所承担的生态功能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为国内外广泛关注。滇西北地处四条亚洲著名大江河的上游地区,每年经滇西北进入邻近地区的平均水量为1800多亿立方米,其良好生态系统所拥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和调蓄洪水作用,有利于控制江河的洪涝灾害,减轻中下游的河床淤积,延长流域内重大水利工程的寿命,是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其生态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下游近30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态安全,影响着约5亿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活动。1.2.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虽然滇西北物种丰富,但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自然地理分布狭窄,适应能力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后,极易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同时,特殊的地质构造、险峻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高海拔、气候寒冷、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保护任务也十分繁重。滇西北是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有色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基地。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经途径,但是必须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满足发展的要求,又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滇西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广大群众的生计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巨大。虽然各级政府为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持续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制定了一批法规政策,但生物多样性退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保护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保护好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制定并实施《行动计划》,显得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第2章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现状2.1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滇西北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孕育了极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基因资源。2.1.1自然景观多样性滇西北的景观可以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包括4大类、38小类。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江河纵向并流景观、高山峡谷景观、冰川雪峰景观、火山热海景观、冷泉型碳酸盐泉华景观、高原湖泊湿地景观、典型完整的高山自然垂直带景观、干热干暖河谷植被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许多景观具有唯一性、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同时又十分脆弱和容易受到破坏。2.1.2生态系统多样性滇西北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多种类型,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保存相对完整,水平和垂直分布地带性规律明显,特殊性突出。如从植被分类系统来看,全省有12个植被型、169个群系,滇西北就有10个植被型、98个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和干热干暖河谷、湿地和水生植被等天然植被。滇西北是北半球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其中保存有全球面积最大的低纬度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以优势生态系统类型、气候类型与土壤特征特殊性、中国分布的独特性、物种丰富度、生境类型特殊性等5项指标为评价标准,滇西北是全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中18个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包含了全国需要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德钦、维西、香格里拉、贡山等海拔在3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