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单元四作物主要病害时间安排: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一)水稻主要病害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等。(一)稻瘟病稻瘟病俗名烂颈瘟、火风。此病在四川各稻区都有发生,是当前水稻的主要病害。尤其是盆周山地常年发生严重,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稻区一般减产1-2成,严重时可达4-5成,甚至颗粒无收。1.症状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1)苗稻瘟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2)叶稻瘟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①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②急性型多为椭圆形,鸟眼状,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氮肥施用过多或感病品种的稻株上,病斑发生很快,危害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干旱,植株抗病力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③褐点型病斑成褐色小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无霉状物,常发生于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④白点型病斑多数近圆形,呈白色,病部不产生孢子,若温湿度适宜时,可转变成急性病斑。(3)节稻瘟多发生于穗颈以下1、2节上,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5)谷粒瘟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形,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2.病原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多自气孔伸出,长有5-6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2个分隔。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稻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据研究,四川稻区有7群18个小种,7群分别命名为A、B、C、D、E、F和G,在每群中又包含几个生理小种,都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表示。如中A25、中B13、中B25等。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种。3.侵染循环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过2-3个月便死亡。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起苗稻瘟,病稻草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春季气温均温回升到15℃左右,四川约在4月上旬前后,若又遇降雨,空气湿度大,露天堆放的病草就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稻田。水稻叶片受初侵染发病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水稻成熟收割,病菌在病组织内外越冬。稻瘟病侵染循环图4发病条件(1)品种和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四川稻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优2号,八十年代初就变成了感病品种,1986年全省开始推广抗性较好的汕优63、D优63等替换品种,但近年来这两个品种又已逐渐丧失抗病性。导致汕优二号、汕优63、D优63等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其抗性基因单一,为病菌新小种产生适应性变异和强毒力小种的增殖、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汕优二号大量种植,导致生理小种ZB群替代原来的ZG群成为优势小种,使其该品种严重丧失抗性。汕优63、D优63等品种大面积种植;ZA、ZC群逐渐上升,又使这两个品种丧失抗病性。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2)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风。稻瘟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30℃,特别是24-28℃。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最宜发病。光照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连续晴天,大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因此,一般在温暖、高湿、阴雨天多,日照不足的山区、丘陵易于发病。四川稻区一般年份5月份开始发病,6-8月份是发病盛期。川西北此时阴雨较多,故中稻发病较重,川东南此时多天旱,5-6份和9月份多雨,故中稻发病轻,早、晚稻发病重。(3)栽培管理凡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长期深灌或山泉冷灌,土壤缺O2,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这样削弱了植株抗病性,易发生稻瘟病。长期水份不足或干旱,对水稻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病。(4)病菌越冬基数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5.病情调查(1)叶瘟调查自分蘖始期开始到拔节,调查长势嫩绿的感病品种,每3天一次,发现中心病株后,固定4丛,调查发病率和病斑。水稻孕穗后,调查1-2次叶片(上部5片)叶瘟发病率。(2)穗瘟调查自齐穗开始到蜡熟期,选早、中、迟不同类型田各2块,五天调查一次,每块查200穗,记录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6.防治方法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是防治稻瘟病的策略。(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当前我省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冈优22、汕优多系1号、Ⅱ优838、汕优22号、冈优12、Ⅱ优802、辐优63、冈优多系1号。搭配品种有:Ⅱ优501、Ⅱ优63等。应当注意,同一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不能单一种植,几个抗病品种布置的面积也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以延缓品种抗病性丧失。(2)消灭越冬菌源①处理病稻草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②种子消毒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3)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以控制稻瘟病。(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采取“普治秧田苗、叶瘟,挑治本田叶瘟,狠治穗颈瘟的防治策略”。①秧田防治:病区提倡秧田普遍打药,避免病苗栽入本田,还可在栽秧前进行药液浸苗。方法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或40%富士一号乳油750倍液,或30%稻瘟灵乳油500倍液,浸秧苗3-5分钟,再堆放半小时后移栽。②挑治本田叶瘟:水稻移栽返青后,加强田间检查,当叶瘟病株率为3%,或病叶率为1-2%,或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型病斑的稻田,应立即施药防治。③预防穗颈稻瘟:预防的对象田以常发病区、重病区、感病品种以及叶瘟发生重的田块,孕穗破口期始见剑叶叶枕瘟等田块为重点。一般轻病田打药1-2次,重病田2-3次。打药适期: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末到破口初期;第二次在齐穗期;第三次在第二次打药后第7天。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高效药剂有:⑴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用100mL;⑵3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150mL;⑶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75-100g;⑷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主要用于预防穗颈瘟),每亩用20g;⑸40%克瘟散乳油每亩用100mL。以上药剂,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60-75kg常量喷雾,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喷雾。作业:1.水稻胡麻斑病与稻瘟病在症状上有何异同点?在防治措施上是否相同?2、稻瘟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是什么?怎样进行防治?(二)水稻纹枯病一、症状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叶鞘发病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重病叶鞘上的叶片常发黄或枯死。叶片发病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穗部发病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在多雨多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形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有时常产生一层白色粉末状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二、病原菌(病原真菌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1形态: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Ø8-12µ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Ø1-5mm。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三、病害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人田间的土壤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稻田翻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湿、适温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长出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到水

1 / 1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