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目录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1�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2�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2�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2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3�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3�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4�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5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6�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6�二�缓刑适用程序的完善„„„„„„„„„„„„„„„9�三�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12四、结束语„„„„„„„„„„„„„„„„„„„„„„„„13参考文献„„„„„„„„„„„„„„„„„„„„„„„„15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我国实施缓刑制度的现状及在适用上、考察监督上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和弊端�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针对我国缓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和考察监督制度等方面提出规范完善的建议�有效地抑制对缓刑的滥用�使缓刑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词】缓刑制度现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近年来�我国推行刑事轻刑化的司法理念�作为在判刑的同时暂不执行刑罚的缓刑�无疑成为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宠儿。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它的特点是在判刑的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但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我们刑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缓刑的具体实施及如何去实施、如何监督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往往使该适用缓刑的却未适用�不该适用却适用�导致缓刑的目的无法实现�甚至有些法官、有些地方使缓刑成为有钱、有权人的避难所�大大破坏了罚当其罪的立法原则�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因此有必要完善缓刑制度。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缓刑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的刑罚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制度�它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国刑法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法院对公诉案件判决时适用缓刑的比例逐年增加�据某市法院统计�2002年缓刑适用人数与判决人数的比例为8%�2004年则为15%�2005年为31%�这样快速提高比例�未免有滥用之嫌。�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1、职务犯罪。据统计�恩平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宣判上�90%以上案件适用了缓刑。2、交通肇事罪。交通肇罪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部分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小�且犯罪后又能及时报案、积极抢救被害人和赔偿其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危害社会�有利于维护被害人亲属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判决后群众认同度高�占缓刑案件总数的25%。3、故意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也很高�法院在进行宣判时�同民事赔偿挂钩�并决定着是否去适用缓刑。4、其它的侵犯财产罪�像犯盗窃罪等侵犯财产犯罪的被告人�盗得的数额没有达到巨大时�法院也经常会有宣判缓刑的。�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罚金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其本身与适用缓刑无必然的联系�但不少审判人员将罚金的数额大小及其到位率作为决定适用缓刑的条件。有时也会误导一些不懂法的人认为违法犯罪不要紧�只要交钱就不用坐牢�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地方财政差�法院依靠罚金上缴后返还使用来弥补经费不足。�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2006年上半年�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案件占未成年犯罪案件的70%�比往年未成年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大大地上升了。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司法实践中减轻处罚的较多�如果再有自首、从犯等从轻情节�法院一般都会判处缓刑。在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犯罪中�法定刑在三年以上但由于具有法定减轻情节而适用缓刑的�也有一定比例。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相信以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判决会继续上升。总之�缓刑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之一�正确适用缓刑制度�不仅能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减少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滥用这项制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缓刑制度适用和执行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缓刑适用条件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期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page_break]�可以宣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缓刑的适用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必须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2�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刑法的这一规定�对缓刑适用的具体情节、罪犯的悔罪表现、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方面�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什么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践中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缓刑的适用。有使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的问题上实际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很可能会致使法官在考虑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时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同时又容易误导法官过度滥用刑罚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也极有可能为一些徇私枉法者提供了借口�这不符合量刑标准的统一和公开、公正�容易导致对一些本不该适用缓刑的罪犯适用缓刑�对一些应当适用缓刑的罪犯却没有适用缓刑。�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程序公正是做到实体公正最有力的保障。程序公正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当意向�而且还能保障法律的准确适用。我国虽然有一些司法解释对缓刑适用的程序性内容有所提及�但我国缓刑制度上没有设置程序性规范�极大地影响了缓刑裁量的公正性�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1、缺少透明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分子是否判缓刑�须通过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讨论评议�讨论犯罪人是否符合缓刑适用的三个条件�随后才作出适用缓刑的判决,但其合议庭和审委会的讨论决定过程是秘密进行的�而且�谁也不知作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标准是如何预测的�这点使人难以信服�同时使社会也难以理解。以至于形成了“暗箱操作”。2、缺少有效的监督。缓刑适用的取决权只在法院�它是法院审判权的一个方面。但任何权力都应当受到有效的监督�若则必然导致腐败。检察机关虽然可提起抗诉�但检察机关对缓刑的适用认识比较模糊�极少就那种可与不可适用缓刑的案件提起抗诉�故这种抗诉权对缓刑的适用并不是有效监督。3、缺少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在司法实践中�判适用缓刑前缺少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监督权�只是单纯的就案办案�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判缓刑�对一些无经济来源闲散人员、平时表现不够好的被告人也判缓刑�社会效果不好�不利于对缓刑犯的监管改造。�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对缓刑犯的考察�1997年《刑法》规定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这种考察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1、监督考察的组织不健全。我国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但实际上�由于公安机关的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尚未建立缓刑考察机构�对缓刑考察无暇顾及。往往由法院代行公安职能对缓刑犯进行走访考察。另外�缓刑犯所在的单位及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它们并不清楚自己有协助执行的义务�甚至对罪犯的判刑情况和需要考验也不清楚�还认为罪犯被无罪释放�使得缓刑考察几乎成为空白地带。2、交付监管脱节。法院在缓刑判决后�只送达执行通知书给公安机关�而不负责将执行落实到位�有的作出判决后�让缓刑犯自行到所在地派出所报到�有的在判决生效后迟迟不交付监管文书送达执行机关�还有的缓刑犯有意或无意不去报到�而外出打工�造成缓刑犯事实上的脱管。由于监管手续未能很好的衔接�在实践中基层派出所未能全面及时掌握本辖区缓刑犯的情况�影响了监管和考察工作的开展。3、现行的考察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现在流动人员犯罪日渐突出�原来以户籍、粮籍、工作单位为手段的社会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对缓刑犯管理、考察、帮教等职能。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1、缓刑适用条件要详细、明确、具体。缓刑适用条件�即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这在判处刑罚时对是否适用缓刑起着决定作用。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条件。778论文在线犯罪情节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对他人的攻击性�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和损失�因而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应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如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深而且造成了较大的客观危害�仍然对其适用缓刑�则可能丧失法律的公正性。故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考察犯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人主观恶性以及犯罪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程度。基于这一标准�成为对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时的考察对象有��1�能够理解和宽容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如�因经济困难而盗窃的犯罪人主观恶性要小于出于贪图享乐和敛财为动机的犯罪人。对于前者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但对后者考虑适用缓刑时�则须慎重考虑适用缓刑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2�过失犯罪。过失犯其实其主观上并不想犯罪�其并不支持危[page_break]害结果的出现。因此可以相信即使不对其实际执行刑罚�其也不会再去实施犯罪行为�对此类犯罪同样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3�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而造成的犯罪。因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而构成犯罪的�其行为人本身主观恶性较小�适用缓刑一般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4�犯罪中止、犯罪预备和某些犯罪未遂。中止犯虽然是在故意心态的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他在犯罪过程中�心态已经发生转变。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表明犯罪造成的客观危害不严重�同样可以考虑去适用缓刑。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态的外在反映。犯罪行为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犯罪行为人对这些事实持何种态度�这是刑事审判活动中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依据。只有犯罪行为人真正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有消除这种危害性的愿望和表现�才能够说明犯罪行为人已经从中汲取了教训。悔罪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类��1�以积极的行为减少因其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如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积极进行协助抢救、退赃、消除影响、恢复原状、积极赔偿等等��2�愿意接受处理、积极配合侦查工作。这包括主动投案自首、揭发同案犯、提供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等情形。在考察了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后�还应考虑到若对其适用缓刑�将来是否会危害社会。社会危害性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将影响到犯罪行为人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方式�对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预测结果关系到缓刑的适用。所以�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缓刑预测制度�内容应包括��1�犯罪历史。�2�个人经历。�3�生活环境。�4�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可以期待到的效果。如果是真正想通过得到缓刑机会来痛改前非�这种犯罪人一般都会十分珍惜缓刑这样的机会�约束好自己的行为�改过自新�努力去证明自已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故可以期待对这类犯罪人适用缓刑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一贯品行。�6�犯罪人身体和精神条件。像患病或残疾而丧失犯罪能力的犯罪人�可以多考虑适用缓刑。相反�那些心理变态、情绪难以自我控制�以及具有某方面瘾癖的犯罪人�则容易在不正常心理和情绪的驱使下�或者在某方面瘾癖�如吸毒、酗酒�的控制下再次犯罪。2、明文规定应当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