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内皮一级预防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以岭药业市场部主要内容血管内皮概述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机制血管内皮损伤的临床结局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的研究血管内皮概述BaldwinAL,etal.CritRevBiomedEng,2001,29:247-278.正常肌性动脉血管壁由内层、中层和外膜组成内皮为血液与血管之间的天然屏障70kg成人内皮细胞总面积超过1000M2,约1.5kg,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内皮:人体完整的器官CourtesyofCarlJ.Pepine,MD.平滑肌动脉腔内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ArnalJF,etal.CellMolLifeSci,1999,55:1078-1087.SidelmannJJ,etal.SeminThrombHemost,2000,26:605-618.天然屏障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血管生长调控抗凝与抗血栓作用血液组织自分泌旁分泌内皮细胞通讯功能感受器效应器选择性通透膜提供抗白细胞粘附、抗血栓形成的表面脂蛋白代谢、摄取等功能感受:血流压力、炎性信号及循环中激素水平效应:调节血管舒缩状态,从而维持平衡选择性允许血液中物质进入血管壁循环中某些物质的转化与灭活功能对心肌舒缩功能的影响导致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氧化应激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的共同通路血管EC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肥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高危因素损伤内皮的共同通路)吸烟结构与功能损伤免疫损伤加重加重DzauVJ.Satellitesymposium.2004ACC.内皮损伤的临床结局亚临床病变中风外周血管病心绞痛心梗猝死心衰传遗环境内皮功能紊乱颈动脉狭窄冠脉钙化临床疾病炎症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从而最终导致各种慢性血管性疾病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传统的危险因素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局部因素氧化应激遗传易感性未知因素内皮功能障碍:“对风险因素的风险”血管病变和重构炎症血管收缩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侵蚀4035302520151050E内皮功能预测心血管事件:5年随访心绞痛患者P=0.0037%37%0%11%20%15%P=0.009ENormalFMD(n=27)ImpairedFMD(n=46)NS*%ofpatients*AttributedtolowMIincidence(n=12)FMD=flow-mediateddilationNeunteuflT,etal.Circulation.1999;100(suppl1):1-48.Abstract.AngioplastyCABGMI血管内皮损伤是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缺血性疾病的始动环节和共同靶点。因此,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心脑血管病研究的重要热点。美化肌肤:青春靓丽保护内皮:健康长寿保护内皮,稳定斑块更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用药●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心络胶囊主治:冠心病、心肌缺血、脑梗塞及其后遗症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疏畅络气人参、降香剔除络瘀水蛭、土鳖虫搜风解痉蜈蚣、全蝎、蝉蜕通心络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搜剔疏通”治疗规律研制脉络瘀塞“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络与活血化瘀法的药理作用不同和血辛味通络活血祛痰通络络虚通补活血化瘀针对血液和血流状态的病理变化通络针对血液、血流状态和血管自身的病理变化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管舒缩状态稳定、缩小斑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液易损斑块内皮损伤动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终点事件心脑血管事件脂质沉积炎细胞浸润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通心络保护内皮作用研究缺氧氧化应激高血压高血脂炎症损伤高血糖心理应激过度疲劳通心络保护内皮一级预防ABCD通心络调脂保护内皮细胞通心络组EC粗面内质网呈池状。线粒体呈杆状,嵴较多、与线粒体长轴垂直、部分融合消失空白对照组主动脉EC大小、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EC相邻细胞膜部分融合。粗面内质网严重脱颗粒,线粒体减少,甚至消失,EC下重度水肿阿托他汀组EC增大,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嵴减少、部分融合消失,吞饮小泡数量减少吴以岭,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4与高脂饮食兔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可显著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与西药阿托伐他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高脂所致内皮细胞结构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血管组织NO、ET-1水平血管组织ET-1、VEG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组织ET-1含量及基因表达,升高NO;显著抑制血管组织VEGF基因表达;显著抑制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壁增厚,改善高血压对血管的重塑。通心络保护高血压致内皮细胞损伤大鼠肠系膜3级血管的血管腔/壁比值葛华等.中国心血管杂志.2006,11(2):89-91.通络方剂高、低剂量治疗组神经纤维的髓鞘仍不正常,髓鞘的板层密度不均匀,仍有板层局部疏松,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血管内红细胞淤积现象也减轻,通络方剂高剂量治疗组的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要较通络方剂低剂量治疗组好。保护糖尿病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滋养血管完整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TXL(小)治疗坐骨神经正常大鼠坐骨神经正常大鼠滋养血管糖尿病大鼠滋养血管TXL(大)治疗坐骨神经TXL(小)治疗滋养血管TXL(大)治疗滋养血管刘志民,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601-605保护糖尿病微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VEGF的表达光镜下可见:正常组微血管走行规则,管径粗细均一,无明显异常变化;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细胞明显减少,毛细血管迂曲,管径粗细不一,毛细血管呈囊性扩张;通心络组则视网膜病变则明显减轻。电镜下可见:通心络可抑制毛细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的减少,抑制基底膜的增厚,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消失,膜破裂等病理改变,保护细胞器的形态的完整。刘志民,等.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7):808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通心络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通心络组光镜电镜提高小鼠急性缺氧环境下存活能力提高缺氧环境内皮细胞存活能力通心络预先孵育6h的EC置于缺氧条件下4h,明显提高存活能力,与缺氧组比较P<0.01,通心络高剂量组与正常氧供组无差异,P>0.05。通心络预先给药3天,可明显提高小鼠急性缺氧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心络显著提高耐缺氧能力提高大鼠缺氧环境下PO2各组大鼠动脉血压分压比较(X±s,n=10)7580859095100105空白对照组缺氧气虚组通心络大剂量组通心络小剂量组动脉血氧分压(mmHg)94.5785.1392.1392.57与缺氧模型比较,通心络显著提高大鼠缺氧环境下PO2,P<0.05.吴士珍,等.疑难病杂志,2009,8(3):131-134与急性心梗再灌注模型组比较,仅通心络组显著提高AMI后2h及再灌注2h血中NO含量,均P<0.01,并均显著高于其他西药治疗组,P<0.05,P<0.01;通心络和缬沙坦均显著降低ET含量,P<0.05,P<0.01。Umol/LPg/ml降低含量,升高NO含量改善急性心梗EC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杨跃进等.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6,22(7):1366-1369ETNO保护心梗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减少内皮细胞脱落毛细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毛细血管基膜不完整,EC内细胞器减少,部分内皮细胞崩解。毛细血管EC肿胀,突向管腔。毛细血管EC肿胀毛细血管EC未见异常。对照组无再流区对照组正常区对照组再流区TXL中剂量再流区TXL大剂量再流区再流区毛细血管EC肿胀再流区毛细血管EC未见异常。再流区毛细血管EC未见异常。地尔硫卓组腺苷组尼可地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卡维地洛组缬沙坦组抵克力得组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预防性给药3d,脱落EC计数显著减少,P<0.01,且显著低于卡维地洛、缬沙坦、抵克力得+阿司匹林组,P<0.05或0.01。杨跃进等.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6,22(7):1366-1369保护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钙黏素均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内皮钙黏素均显著增加,提示通心络能够抑制EC连接蛋白的降解,保护EC结构完整性,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杨跃进.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184-190三项国家大奖支撑现代特色中药通心络胶囊--保护内皮,稳定斑块,防治心脑血管病基础用药科技创新作实内涵组方原创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理论创新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艺先进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对疾病,东西方在同一条船上通心络EC保护作用总结通心络微血管EC中小血管EC防止高危因素损伤降脂、抗凝、抗氧化、抗炎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急性心梗、脑梗缺血组织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保护内皮,一级预防有效治疗,二级预防通心络的脑血管处方建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的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用药,一次2粒,一日3次脑梗死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一次4粒,一日3次,至少连用6个月以上。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一次4粒,一日3次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一次3粒,一日3次,长期坚持,防止复发THANK保护内皮一级预防防治心脑血管病基础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