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病害概述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病害的为害一直严重的影响着生产。麦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赤霉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小麦病害全国范围内小麦主要病害:40多种山东小麦病害种类:33种其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似。按病原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按为害部位分:穗部病害: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病毒病等。叶部病害:锈病、白粉、病毒、叶枯等。秆部病害:秆锈病、秆黑粉、纹枯病等。基部病害: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也经常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苗腐(枯)——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致枯死。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基腐和秆腐——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穗腐——小麦扬花后出现一.症状识别病状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水渍状褐色斑)——整个小穗(枯黄);少数小穗——穗轴——病部呈枯褐色——上部其他小穗枯死/不能结实/受害籽粒皱缩变小。病症高湿时(颖壳缝隙和小穗基部)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穗腐穗腐秆腐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1.分类地位: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有性态: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二.病原物识别2.形态特征: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在病组织或其他基物表面,圆形或卵圆形,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壁粗糙,壳内有子囊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旋状排列子囊内。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多数有3~6个隔膜,有明显的足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椭圆或卵圆形1.子囊壳2.子囊壳纵剖面3.子囊及子囊孢子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5.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生理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适温、高湿条件。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形成需要自然光照,在自然情况下,只有地面上的病残体或病粒的向光面才能形成子囊壳。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番茄、豌豆等作物及冰草、狗尾草等杂草共60多种。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称黄疽,包括条绣(黄锈)、叶锈(褐锈)和秆锈(黑锈)三种,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一类病害。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我国主要以叶锈和条锈混发为主,秆锈发生较少。秆锈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在受侵染的叶片或秆上出现鲜红色或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种锈病可根据其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区别三种锈病,可形象的描述夏孢子堆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一.症状夏孢子堆:小麦染锈病后,初期在叶片或秆上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在夏孢子堆处,后期长出黑色的疱斑(条、叶)或粉疱(秆)——冬孢子堆.三种锈病苗期叶部症状比较三种锈病成株叶部症状比较叶锈秆锈条锈叶锈秆锈条锈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椭圆形,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圆轮状排列。小麦条锈病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列散乱,无规则。小麦秆锈病茎杆和叶片受害状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橘红色,大小中等,圆形至椭圆形,散生,排列不规则。“三锈”病原菌都属担子菌门,同科同属而不同种。即锈菌目、锈菌科、锈菌属。病原物分别为:条形柄锈菌隐匿柄锈菌禾柄锈菌二.病原物相同点:1)锈菌均为专性寄生菌。2)多型:存在多种孢子。3)转主寄生。4)高空、远程传播(洲际性病害)。远程传播条件:1)菌源地有大量孢子。2)适宜的气流、水平风力、降雨条件。3)孢子降落时有无感病寄主。小麦“三锈”病原菌不同点病名条锈叶锈秆锈夏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小刺圆或椭圆,橙黄或褐色,有小刺长椭圆,暗橙黄色,有小刺冬孢子顶平,棒状,横隔稍缢缩柄短,上部色深,下部浅。顶略圆,椭圆或棒状,柄短顶最圆,长棒状,褐色,柄长菌丝发育10-15℃17-22℃20-25℃叶锈病原菌的夏孢子小麦秆锈病病原菌的夏孢子(右)和冬孢子(左)麦类黑穗病一.症状散黑穗坚黑穗腥黑穗秆黑粉扬花期抽出,抽穗早,初有灰色膜,破裂后,整株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呈黑粉,外有质膜,膜不易破裂。穗形正常,颖壳外张,黑粉鱼腥味,籽粒变为菌瘿。秆、鞘、脉凸起,内有黑粉,与叶脉平行成条纹,看上去呈凸起条斑。症状共同点是破坏花器,形成大量黑粉。大、小麦散黑穗病:带菌植株孕育穗,抽穗前不表现症状。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消失而成为黑色粉末,外被一层灰色薄膜不久消失,黑粉飞散后仅留穗轴。大麦坚黑穗病:穗外包有1层青灰色坚韧薄膜,其内黑粉常黏胶于一起,不易散开。小麦腥黑穗病:穗内外颖及芒均不受害,仅子房破坏变成菌瘿。当健穗成熟时,病穗一般尚保持灰绿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病粒(菌瘿),菌瘿内充满黑粉,具鱼腥臭味(三甲胺)麦类黑穗病种类:小麦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穗病——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大麦竖黑穗病散黑穗病:裸黑粉菌坚黑穗病:大麦坚黑粉菌腥黑穗病:小麦网腥黑粉菌;小麦光腥黑粉菌秆黑粉病:小麦条黑粉菌二.病原物小麦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光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2.小麦杆黑粉病冬孢子1.小麦网黑穗病冬孢子(上:网腥下:矮腥)3.小麦散黑腥冬孢子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一、症状识别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典型症状——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白色绒絮状霉斑——扩大/联合成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或不规则型的霉层,表面渐呈粉状(分生孢子)——后期霉层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及周围的寄主组织退绿。病叶黄骅、卷曲并枯死。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麦类白粉病病叶病穗麦类白粉病田间症状二、病原识别有性态:子囊菌门白粉菌目布氏白粉菌属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危害小麦的为该菌的小麦专化型。无性态:半知菌门粉孢菌属串珠粉状孢。形态菌丝生长在组织表面,以吸器吸取寄主表皮细胞内养分。分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至黑色,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9-30个。子囊长卵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越夏后多数能成熟。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生理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百分)的条件下均可萌发,并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萌发适宜温度10~20c.直射阳光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明显,种下分为若干个专化型,专化型又分为若干个生理小种。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在燕麦和黑麦上寄生。大麦白粉病菌只为害大麦。小麦纹枯病识别*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块可达60%~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白穗率可高达20%以上。病株于抽穗前就可能有部分茎蘖死亡,未死亡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被破坏、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而影响麦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以上。*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芽期——胚芽鞘变褐色,严重时幼芽腐烂枯死。苗期——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茎秆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花秆烂茎可导致“枯孕穗”或“枯白穗”。潮湿时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网状稀疏菌丝和褐色小菌核。1.症状识别茎部症状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恂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病株间湿度高时,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淡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直径1~2mm的小颗粒状物(菌核)。菌核由少量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纹枯病叶鞘染病症状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根部症状呈褐色干腐.重病苗逐渐死亡,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病苗地上部矮小,叶片小而挺直,暗灰蓝色,久不落黄。这种病苗在田间成片发生,造成缺苗和小老苗,远看呈秃斑状,故有“鬼刈头”之称。小麦纹枯病无性态—主要为禾谷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茄丝核菌也可引起小麦纹枯病。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有性世代不常发生。2.病原识别形态病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期无色,后变黄褐色,分枝处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菌核扁圆形,表面粗糙,无光泽,内外都为褐色。生理病菌寄主范围广,除麦类外,还能侵染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1.担孢子2.担子3.菌丝4.原担子小麦全蚀病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为害寄主的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黑褐色,次生根上有大量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联合,根系死亡,造成死苗。潮湿条件下,茎基部1~2节变成褐色至灰黑色(俗称“黑脚”)。拔节后期,叶片自下而上黄化,植株矮化,重病株基部变黑。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白穗”。发病后期再潮湿条件下,茎基部表面及叶的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膏药”)。高湿时,在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层上可以产生疏密不均的黑色突起的子囊壳,呈小粒点状。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小麦叶斑病、根腐病麦类其他病害小麦线虫病大麦条纹病大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小麦根腐病病苗病叶小麦根腐病病穗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根颈部受害状苗期根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