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云用脚步丈量山川用心灵感悟风月旅游兴趣旅游专业旅游职业旅游事业想一想: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我要做些什么?再想一想:作为旅游专门人才,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旅游爱好者有何不同?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旅游学概论课程概况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一、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可以帮助旅游专业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旅游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行为与动机东道主与游客关系社会影响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供求关系旅游文化活动旅游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因素旅游统计因素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文化学美学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旅游产业活动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风景区经营管理旅游会计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市场学交通运输管理环境学市场营销社会学规划学法学行业质量管理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行为与动机东道主与游客关系社会影响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供求关系旅游文化活动旅游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因素旅游统计因素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文化学美学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旅游产业活动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风景区经营管理旅游会计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市场学交通运输管理环境学市场营销社会学规划学法学行业质量管理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概况旅游学概论旅游的历史沿革基本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现代旅游的关联问题旅游的概念性质特点主体客体及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旅游业的综合影响古今中外的旅游发展1、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2、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研究情况20世纪60年代之前,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的活动过程,因此功利主义的倾向十分突出。(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鲍迪奥《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旅游经济教授《旅游经济讲义》、1931年德国博尔曼《旅游业概论》、1933年英国奥格威尔《旅游活动》、1935年,德国吕克斯曼发表《旅游总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旅游研究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许多学科渗透到旅游研究领域中,大大丰富了旅游学的理论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连续对旅游进行全面研究的同时,更倾向于对旅游进行非经济性的研究,比如旅游的文化性、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怎样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旅游活动的非经济特性。国内研究情况1978年,国家旅游局最早成立政策研究室1981年,编辑出版了《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丛书,《中国旅游动态》《旅游调研》《旅游信息》等刊物,并陆续发表了《国外发展散客旅游的一些基本做法》《关于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论证的报告》《中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2000年)等重要文章。大专院校编著出版了一批教材和专著对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1990年王洪滨《旅游概论》;1992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3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9年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河南有71所院校,我校2002开始招生三、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1、随时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渠道:国家旅游局、各省市旅游局网站各类旅游网站(中国旅游网、携程网等)各类旅游刊物(中国旅游报、旅行家、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等)2、课程的学习和要求课程内容具体安排章序课程内容知识模块总学时绪论及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沿革6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基本知识3第三章旅游者现代旅游三要素6第四章旅游资源6第五章旅游业10第六章旅游组织现代旅游的关联问题2第七章旅游市场6第八章旅游的影响5学习要求如旅游、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需要、旅游需求、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组织、旅游市场、旅游效应等。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如如经济学领域的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领域的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地理学领域的旅游资源学、生态旅游学;四是管理学领域的公共关系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信息学等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积累专业素养课堂听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适当的学习途径:多观察、多看、多去想,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的考核办法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成绩又细分为课堂表现、案例讨论和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旅行活动第二节近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行”一词自古就有,《礼记·曾子问》中有“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在这里,旅行的意思是成群结队地行走。旅游发展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世纪40年代以前早期的旅行活动近代旅游现代旅游•2020/6/14•19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第一节早期的旅行活动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特点生产力低下,缺少剩余食物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迁徙活动: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迁徙的目的与特征:(1)迁徙的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迁徙特征是永久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的迁移活动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时间: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客观条件: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实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剩余食物出现。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肇牵牛车远服贾。”——《尚书酒诰》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古代旅行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产业革命初期这一历史时期。古代旅行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形式上表现为偶然、个别的现象,其旅行目的与其他目的交织在一起。三、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1、奴隶社会旅行发展的原因: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2、特点:存在着以存消遣为目的的旅行,主要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在西方,这种享乐旅行的参加者还包括自由民(多出于宗教目的外出旅行)。少数奴隶主等特权阶层的外出消遣活动已经有了现代旅游的意义。(一)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旅行的发展时期腓尼基人——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古埃及——荷赛普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古希腊——奥林匹亚庆典和竞技会,宗教旅行鼎盛古罗马——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古中国——周穆王八骏游昆仑商业旅行是奴隶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旅行方式古希腊古罗马——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前30年至前476年)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表现:商务外交公务消闲学术宗教\(二)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1)、贸易经商旅行茶马古道\2、我国古代的仕人漫游、公务旅行、宗教旅行、帝王巡游。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帝王巡游目的:一是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古代仕人漫游文人学士的漫游山水,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游山玩水。另一类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寄情山林、以排忧避世为目的的文人漫游。\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西汉的张骞奉命西行开辟中原通往西域的旅行路线,是公务旅行的代表“张骞的西部探险,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剑桥中国史》张骞是中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是东亚第一个发现地中海文明的人。——美国《地理学思想史》普雷斯顿•詹姆斯张骞的西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做为东亚第一个接触地中海文明的人,张骞改变了古代中国以及古代日本对世界的认识。——日本《张骞之远征》桑原博士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绘制明清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是当时航海旅行的典型代表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宗教旅行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科学考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地学考察是科学考察的典型代表。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是文史考察旅行的突出代表节庆游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2、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1)宗教旅行资料:关于宗教旅行宗教旅行是以宗教朝圣为目的的旅行,这种旅行在古代出现很早,也十分盛行。宗教旅游,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宗教旅游主要指的是宗教信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传法、云游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围绕宗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便可视之为宗教旅游。就宗教旅游而言,上述两种观点显然也立足于不同的界定角度。第一种观点立足的是旅游的目的,第二种则是旅游资源宗教的起源世界宗教最早出现在埃及,古埃及远在公元前3000年就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确立了以法老为首的中央专制政体,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如第四王朝为一个法老胡夫建造的金字塔,吸引了无数前来的游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诞生公元前6——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基督教徒布道各地。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斯兰教,朝圣路上意志坚强的人。伊斯兰教严格规定朝觐制度,规定一生中必须向麦加圣地朝拜一次。佛教广建寺庙,基督教大建修道院,伊斯兰教则建立了清真寺。为宗教旅行者提供住宿。——古代朝圣与旅游的关系古代的朝圣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古代的朝圣便是旅游的一种前身,而现代的旅游便是古代朝圣的一种蜕变。西方人类学家特耐(Turner)对此曾有结论:“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或者说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古代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