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的临床应用及意义血凝与监测一.血凝及纤溶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1.麻醉师关心病人术前血凝情况,对于采取选择麻醉方法有指导意义,如低凝病人用硬外麻及腰麻可能会出现硬膜外血肿。2.外科医生关心病人术前及术中、术后的血凝问题,有低凝情况的病人,可能增加术中出血,导致手术无法进行。如果术后出现低凝,术后出血问题也可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乃至危及生命。病人有高凝情况,往往是有心脑血管病及高龄患者,术后出器官血管梗塞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3.产科医生对于孕高症的患者十分警惕,孕高症患者可以出现高血凝及低血凝状况,致命的产后大出血相当程序是低凝所至。4.神经内科及心血管内科医师,在处理脑梗塞及心肌梗塞方面,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时,也十分重视血凝问题。5.急诊科、ICU医生,在处理DIC时,实际上是在对高凝、低凝及纤溶的判断。6.肝移植、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更是典型的病理性及人为性异常血凝的过程。7.自体回输血已成为专家采用的方法,因此引起血凝紊乱也是引起医生注意的问题。二.如何了解血凝状况并指导临床处理1.实时、全程的血凝进程的了解至关重要,TEG是目前唯一的手段。2.现场的监测手段最具指导意义,TEG被称为onsitemonitor,pointofcare。3.想了解病人是否会因低凝造成异常出血,以下因素尤为重要:1)血凝血块形成时间,这涉及到凝血因子的数量及功能问题;2)血凝块形成速率,这涉及到纤维蛋白原数量及质量问题;3)血凝块最大韧度,这是血小板功能的重要反映。TEG所反映的参数恰好如此。4.高血凝状态,目前实验室检查缺乏有指导意义的参数,往往不能为医生提供真实的参考。TEG的使用使医生掌握了处理高凝问题的尺度。5.DIC的诊断,目前实验室检测对高凝、低凝及纤溶亢进的指标不划一,往往导致不能及时对症处理,TEG的使用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血栓弹力图试验TEG凝血弹性描记仪(Thrombelastograph®CoagulationAnalyzer,TEG)由德国Harter博士于1948年发明,主要用于对凝血和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检测,并指导成份输血。目前,TEG在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手术、重症监护ICU和其他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妇产科、急救创伤中心、止血研究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速的临床止血监测工具。一.检测原理1.1948年由国际著名医学家德国Harter博士发明。2.通过检测金属棒在凝血进程中受到张拉力改变,转变成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相应电流,由电脑软件处理描绘出曲线图。3.经历数十年用于科研及临床监测,被公认是目前唯一能同时检测血凝及纤溶全程的仪器。4.检测快捷,正常使用不会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二、TEG监测凝血功能的适用范围:1.血小板功能;2.快速而准确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3.监测凝血因子不足;4.监测肝移植手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5.诊断高凝状态;6.诊断心脏手术凝血功能紊乱及肝素的活性;7.诊断CPB后阿士匹林治疗不当;8.评价创伤病人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意义;9.大量失血输血输液后血液稀释所致稀释性凝血功能不全;10.肿瘤的诊断及术中出、凝血的监测。总之,TEG能快速提供有关整个凝血过程的资料并能进行连续监测,在术中应用能简化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使临床医生有充分的自信对凝血异常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凝血异常的进一步恶化和不可控制的大出血。三、临床意义凡是能引起血凝改变的病理生理状态,TEG都能忠实地反映,这有别于ACT只对肝素敏感;有别于实验室检测,往往只偏重于诊断低凝状态,而忽略了高凝状态。TEG除对血凝纤溶进行准确定性外,还能正确地提示参与凝血成份的情况。无疑这对于成份输血能提供目前非常难得的有价值参考。TEG能为医生提供凡能干扰凝血状态的药物治疗、液体疗法的准确结果。这对开展未明的干扰血凝因素,评价干扰或纠正血凝状态药物作用。1.TEG是一种连贯性同时反映凝血及纤溶两个部分的唯一诊断仪器;2.TEG是快速诊断高凝状态的仪器;3.TEG是一种快速诊断纤溶状态的仪器;4.TEG是目前唯一能对血栓、血小板功能定性的仪器,在诊断手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原因方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5.TEG是快速诊断DIC的仪器;6.TEG在错综复杂的凝血障碍方面,如肝移植及CPB术中,提供快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正确评估;7.TEG是进行合理液体疗法不至于严重干扰血凝的监测仪器;8.TEG在血管外科、大面积烧伤、大创伤、颅脑外科、妇产科手术间、介入治疗、血管内导管检查、恶性肿瘤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监测;9.TEG在一些影响血凝、溶血栓新药的疗效研究方面,提供必要的临床证据;10.TEG在指导成份输血方面,能大幅度减少病人费用;凝血弹性描记仪(TEG)参数解析R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需的时间):41、R时间是血样放在TEG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一段潜伏期。2、R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短。3、R延长能通过注射FFP(新鲜的冰冻血浆)而纠正。(FFP含有丰富的凝血蛋白)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41、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20mm幅度);2、通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较小程度地通过血小板功能来缩短K,而影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3、K时间延长通过注射cryo(冷沉淀)与FFP来纠正;4、6个单位的cryo使α增加9.4°。Alpha角度(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41、血凝块动力学特性;2、影响Alpha角度的因素与K时间相同(见上);3、参数Alpha角度与K时间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区别,在凝血处于极其低凝状态时,血凝块强度的最终强度是幅度达不到20mm,此时K不能被定义。因此,Alpha角度比K时间更全面、更易理解。最大幅度MA(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即最大切应力系数):41、MA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2、MA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小板的作用要比纤维蛋白原大,血小板质量或数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MA值;3、10个单位血小板可使血小板计数增加40,200±31,400/mm3,MA增加了13.2mm。A(任一时刻描记图曲线两点间的距离):41、用来监测任一时刻曲线两点间的扫描宽度,是血凝块强度或弹性函数,A值用单位mm来计量;2、MA值在确定前与A值相等;3、MA值确定后A值测量血凝块溶解的信息。TMA时间(从凝血开始至MA值确定所需用的时间):41、TMA=TimeToMA,血凝块动力学特性的综合测量;2、TMA包含血凝块的形成速率,评估形成稳定血凝块所需用的时间。G(血凝块强度,即最大切应力强度):41、将A值进行转换使其能实际测量血凝块强度(G),用单位d/sc来计量;2、G值在MA值确定后的同时也被确定。3、G=5000A/(100-A),描述Clotfirmness.EPL(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将要溶解的百分比)41、EPL=EstimatePercentLysis;2、EPL=100(MA-A30)/MA;CL30(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剩余的百分比):41、CL30<85%意示处于高纤溶状态,即纤溶亢进;应使用抗纤溶药来纠正。2、CL30=100X(A30/MA)LY30(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41、LY30>7.5%意示处于高纤溶状态.即纤溶亢进;应使用抗纤溶药来纠正。CI(凝血综合指数)4<-3低凝-3<正常<+3>+3高凝E(弹性常数)41、E是标准化的G,作为一个弹性常数;2、EMX是最大振幅时的E;EMX=(100XMA)/(100-MA);TPI(血小板动力学指数)41、TPI=EMX/K2、TPI=ThrombodynamicPotentialIndex,血凝块动力潜能指数;<5低5<正常<90>90高TTL41、TTL=Timetolysis溶解时间;2、指R时间到MA确定后,曲线收窄至2mm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