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冷家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开发背景1.学校简介海安县海安镇通学桥小学创建于1917年,地处海安镇最南端,与如皋市接壤,校园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教风优良、敬业爱岗、团结奉献的教师队伍;严格学生常规管理,形成了锐意进取、遵章守纪、勤奋学习的一流学风。传统美德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也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多年来我校总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乘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改革的浪潮,在学生中广范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从中感知、体验和接受中华民族的美德,内化成为在社会中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校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学校办学思想和宗旨我校一直秉承“通南北儿童,学中西文化”之良训,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资源,结合特色创建、校本课程建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途径,与时俱进,以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校有特色、生有特长、争创一流、全面发展。管理模式:规范管理、人文管理、民主管理的三维管理模式。特色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领导班子建设:五多一意识。(五多:多观察、多思考、多努力、多合作、多沟通。一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进取型、科研型、和谐型。3.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是前辈留下的一种文化,作为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对于传承美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云:“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新课程呼唤课程文化本体地位的还原,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以学校自身为基地自主进行校本课程,突出了学校自身的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从而为教育文化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南北儿童,学中西文化”是我们通学桥小学的办学思想,传统美德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选择“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校本开发课程,就是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新时代的跨越与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再上新台阶。4.需求分析与评估我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村小,学校始终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德育为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了更好地体现我校的办学宗旨,开展好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做了以下需求评估分析:学生需求分析:中国式文明古国,传承文明精髓是必须的。小学生的生活领域广泛,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事等,都是学生迫切希望的。我校选择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传统美德包括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和“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绵延数千年不衰,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学校资源分析:我校利用原有的设施和环境,先后创设了多个与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校园主题景点:树人楼、小博士池、读书蘑菇亭、芳菲园等。校园四季常青,每个景点都有它深刻的寓意,使学生时时刻刻受到熏陶;为了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我们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举办“传统美德长廊”,其中包含伟人图像、孝敬亲人、尊敬师长、文明有礼等内容,进一步达到洗涤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情操的教育效果;在第一排教室墙外显眼位置标有我校创始人的题词“通南北儿童,学中西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成功地创设了具有传统美德教育特色的硬环境。教师资源分析:为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和校本课程老师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相关工作计划、目标和制度等。学校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方向、原则、内容和途径;二是要求每一位老师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带头学习、弘扬传统美德精神,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三是把教师的师德作为“一评三考”的内容,同时与绩效考核挂钩。在长期的坚持中,师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风气,人人参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软环境,使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教育了学生,还激励了教师,让传统美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家长的愿望和建议: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发现,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品行习惯的养成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技能没有养成。基于以上原因,家长希望学校除了帮助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磨练学生的意志,树立学生的信心,健康学生的身心,继而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大环境: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着,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既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紧跟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同时秉承良训,注重继承和发展我校的优良传统,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距教学工作始终,先教做人,再教学问,树立质量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因此,通过各方面需求评估,我校立足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发展和家长的愿望出发,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向为:传统美德教育。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性原则:所谓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三特”,即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点和学生、家长的特殊要求。(1)教学组织中的系统性原则:课程形式与内容、目标的一致性与内容的层次性的有机统一。(2)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原则:调动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入内而外化”,引其求知,怡其性情,导之以行。(3)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原则:照顾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化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条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教学效果中的现实性原则:通过“古为今用”的渠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独立思考、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5)教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原则:继承是为了发展,为了创新,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从内容到方法、从过程到结果、从现实到未来的新理念、新作为的探索。整个“传统美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挖掘、共同提高的过程。(6)教学方法上的长善救失原则:要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六年的传统道德与现代做人教育,在以为他人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多个道德领域中,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让我校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学校不仅是造就合格学生的育人场所,更是培养教师的育师之地,也是发展地方道德教育的圣地。2.学生发展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发生与演变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学生能够用中华传统美德去影响乃至指导自己的基本行为,由“他律到自律,外教到内化”,最终促进养成“尚德尚恕、文质彬彬、自律守纪、积极向上”的人格修养风范,做“有作为的通小学子”。从小的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事,再到治国齐家,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3.教师发展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加强师德修养,做学习、实践中华传统美德的带头人,促进专业化发展,构建一支既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农村教师队伍。4.学校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凸现学校的特色教育,实现以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提升学校的形象,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第二,培养和提高校长与教师的课程意识;第三,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五、校本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原则,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如下:(略)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组长:张国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通学桥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副组长:陈金稳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等工作。成员:陈小燕张建霞周晓梅陈薇陈小燕负责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工作,组织老师、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整理与充实;张建霞负责实施低年级的校本课程;周晓梅负责实施中年级的校本课程;陈薇负责实施高年级的校本课程。全体分工负责的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传统美德通过各类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1.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1)选题立项在学生需求评估、学校课程设置和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做好校本课程的编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慎重对待好每一个环节。(2)培训学习要求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必须学习有关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文件;学习和讨论有关课程、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课程开发模式济补偿入了解中小学课程设置状况及课程标准;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开发;加强校际交流,借鉴他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3)制定校本课程纲要确定完善好校本课程的教材,制定好纲要,纲要主要包括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教材则要体现发展性和系统性,避免随意性和重复设置。(4)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要求进行。(1)各学段的负责人根据课程纲要和课程开发计划,结合实验阶段,层层推进课程开发目标。(2)及时反馈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3)做好资源的开发工作,充分利用所能寻求到的一切资源。课程展开所需条件要提前预计:时间、空间、所需材料、设施、经费等。(4)每一阶段研究结果都必须以书面材料呈现,并汇报学校领导小组领导。研究成果如教材、教学论文、教学辅助材料等。3.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结阶段全面总结,对教师、学生等做好科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做好记录,各个学段的教师做好资料的整理。八、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1.课程管理办法。(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4)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2.保障性措施。(1)构建校本课程校内三级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建立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课程”在学校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完善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网络即:校级领导主管,教导处主管,教研组分管。校级领导总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总设计师。教导处主管:学校教导处负责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等工作。策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教研组分管:校本课程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它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2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