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摩罗诗力说》TheInfluenceofRomanticPoem12113011040熊颖Leadin•《摩罗诗力说》中的“摩罗”是什么意思?诗力又作何理解?·关于鲁迅,你了解什么?是什么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比较文学有哪些研究方法?目录•一、摩罗·摩罗诗派•二、作者简介•三、背景资料•四、《摩罗诗力说》内容简介•五、《摩罗诗力说》中的比较文学•六、讨论一、摩罗·摩罗诗派•所谓“摩罗诗力说”,译成汉语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摩罗”一词,是梵语音译。梵语,是印度欧罗巴语系中最古老的一支。“摩罗”也有译作“魔罗”,或简化为“魔”。欧洲人称为撒旦,在文学史上,诗人本来用以称呼英国诗人拜伦•“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原名周树人,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笔名令飞)《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在祖国衰败与家庭困顿的背景中,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毕生致力于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思想文化的启蒙和民族的振兴。•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三、背景资料•鲁迅南京求学期间:开始接触新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抱有学习西医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的梦想。1904年1月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就读。•1906年1月,因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此后,他开始大量搜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外国小说,并接连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摩罗诗力说》正是鲁迅在这样一个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写下的文章。《摩罗诗力说》本来是鲁迅为他倡导文艺运动的《新生》杂志撰写的,后来由于《新生》流产,所以发表于1908年2月和3月《河南》月刊第2号、第3号,署名令飞。1926年收入杂文集《坟》。四、《摩罗诗力说》的主要内容•鲁迅以比较文学的视野,试图给性善平和的中国输入批判否定性的文化恶魔,从而使古老衰败的中国得以新生。•全文共分为9个部分。开篇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名言,点明写作的目的:“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经穷尽了,将要去追寻未来的源泉,那新的起源。)”•第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介绍摩罗诗人的缘由•在鲁迅看来,民族命运与文事式微有密切的联系。“顾瞻人间,新声争起,无不以殊特雄丽之言,自振其精神而绍介其伟美于世界。(放眼看看全世界,新的声音争先竞起,没有不是以自己独特的雄伟而优美的语言,振作他们民族的精神,而把伟大而优秀的东西介绍到全世界去的。)”•相比之下,所谓文明古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语耳!因此,别求新声于异邦成为救国的当务之急。而在新声中,“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但其中最能振奋人心,而且语言较有深长意味的,实在没有比得上“摩罗诗派”的了。)”•“摩罗诗派”包括“一切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立志要反抗,目的在行动,并且为世人所不大喜欢的诗人)”,尽管其外状各异,但是“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他们的大方向却却都是趋于一致的。他们大都不愿唱那种随波逐流,和平欢乐之歌。他们放声呐喊,使听到的人们奋起,与天斗争,反抗世俗;而他们的精神又深深地打动后代人们的心灵,流传下去,永远不止。)”•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学缺乏新声的原因。•鲁迅感叹“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中国的政治理想在于不触犯)”,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以来,直到如今,那些诗家词客能够运用他们美妙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以陶治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的,到底有多少呢?从古到今,到处寻觅,几乎找不到一个。)”•第三部分强调了文学的“不用之用”,认为文章之于人生虽然没有彰显的实用价值,但其用处绝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然后回顾了欧洲文学史上摩罗诗人得名的缘由,以及摩罗诗歌的特点:“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文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摆脱陈旧的传统,直接书写他所信仰的东西,而且他的作品都充满了刚强、反抗、破坏和挑战。)”并兼及论述了《旧约》中关于撒旦的意义,试图给性善平和的中国输入一个批判否定的文化恶魔。•第四部分到第九部分的前半段,鲁迅分别接合具体的史实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摩罗诗人。其中包括最早被人称为撒但诗人的英国诗人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克拉旬斯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等。•第九部分的后半段,作者总结了上述诸摩罗诗人的特点,即:“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他们都具有刚健、不屈不饶的精神,怀抱着真诚的心胸;不去献媚讨好人群,不与世俗旧风同流合污。他们发出雄伟的歌声,促进他们祖国人民的心声,而使他们的国家在世界上强盛起来。)”•紧接着联系中国现状,发出“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的感叹,期待着中国摩罗诗人的出现。五、《摩罗诗力说》中的比较文学•《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真正的比较文学论文。赵端蕻在《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一书中指出:“我国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说是从青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开始。”•个人认为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主要采用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所主张和大力提倡的方法,是建立在各国和各民族存在文学交流和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上的研究。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鲁迅用详实地纪录生平的方法展示各个诗人之间的事实性联系。以拜伦为宗主的精神谱系•一八一九年春天,雪莱在罗马住下来,第二年迁居比萨。拜伦也到了那里,还有其他许多朋友在一起,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普希金因创浪漫派,诗中常有讽喻而被贬到南方居住的时候开始阅读拜伦的诗,觉得他很伟大,普希金的诗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拜伦的直接影响;•莱蒙托夫同样崇拜拜伦的为人,他在日记中记载,读了《拜伦传》后,为其生平与自己所相同的地方而感到惊讶,也曾模仿过拜伦的诗歌题材进行创作《先人祭》、《拉姆勃罗》、《勇敢的约翰》等,其中《拉姆勃罗》中性格凶残的强盗式充满复仇精神的人物只有在拜伦的东方诗中才能看到。•密茨凯维支,是俄国文学家普希金的同代人。一七九七年生在扎希亚小村庄的老家。后来他逐渐读到拜伦的诗,也写了题名《先人祭》(Dziady)的诗篇。另一部叙事诗式《华伦洛德》(Wallonrod),大概采用意大利作家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见解,加在拜伦式的英雄身上。•斯洛瓦茨基于一八零九年生于克列梅涅茨(Krzemieniec)。他的性格与思想很像拜伦。二十一岁时,他到了华沙,在财政部当文书。过了两年,忽然因事故离开祖国,不能再回来了。他先到伦敦,随后又到了巴黎。这时期,他写成诗歌一卷,是模仿拜伦的诗歌体裁的。•裴多菲年幼时,曾学习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他的创作大都鼓吹自由,豪放而富有激情,他的性格也与拜伦和雪莱相似。•鲁迅以可靠的事实联系梳理了拜伦对各国浪漫派诗人的实际影响和反抗精神的传承,尤其注意这种反抗精神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普希金受拜伦的影响,但后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普希金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叶莆尼盖·奥涅金》中主人公的性格前后变化很大。鲁迅分析这种变异性出现的原因时,列举了他们个性不同和民族性不同的两种说法。鲁迅在研究诗人们风格的时候还涉及外国社会环境风景习俗对诗人的影响。拜伦曾经游历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和小亚细亚,饱览了这些地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民风民俗,写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及后来的取材于土耳其的《异教徒》、《阿拜多斯的新娘》,这三部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异国情调”。平行研究•平行研究的方法为美国学派所倡导,是不注重“事实联系”而注重审美价值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摩罗诗力说》中研究拜伦和易卜生的关系的时候,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具有“事实性”的联系,但他们之间仍具有相似的特性,他们对社会舆论的看法一致,认为“所谓舆论,实具大力,而舆论则以昏黑蔽全球也。”易卜生“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作《社会公敌》来表明他反抗庸愚坚持真理的态度。•鲁迅还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将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先驱屈原与拜伦做比较,指出了屈原的局限,屈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中外文学文化平行研究•对中西文化比较中突出了在和平不存在,斗争不可避免的现实条件下,西方哲学家寄希望于未来,创建一个理想国,时刻遥望将来不肯放弃。中国哲学家心中的天堂是回归唐尧虞舜那样的时代,以为那时生活平和没有灾难,这样复古的想法,只会无所作为,精神和肉体一起堕落,中国的政治理想在于“无为”或者是不触犯,是为了统治者能保护他们的地位,同样,中国的诗教传统宣扬的“无邪”,对所谓抒发感情、书写心灵诗歌加以限制,何况人们又都为“实利”整日劳碌,难以被触动。•在论述拜伦在国内横遭迫害、身陷困境时,鲁迅就自然而然联想到了中国文坛的情况。在他看来,“窘戮天才,殆人群恒状,滔滔皆是,宁止英伦”,然而其原因却中外有别,拜伦受难是“由于名盛,社会顽愚,仇敌窥覗,乘隙立起,众则不察而妄和之”,而在中国,“汉晋以来,凡负文名者,多受谤毁”的原因则在于“将相位隆,文士职卑”,所以中国人多颂高官而厄寒士。六、讨论1.为什么说鲁迅输入了一个批判否定性的“文化恶魔”?如何理解“文化恶魔”?2.为什么鲁迅先生未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3.关于莫言关于莫言•Novels•FallingRainonaSpringNight春夜雨霏霏(1981)•RedSorghumClan红高粱家族,includingfiveparts:SorghumWine高粱酒SorghumFuneral高粱殡DogRoad狗道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