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高扬,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难点:宋代文学繁盛的原因。文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理学与宋代文学。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许多学者型的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无疑会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诗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显加强,这就使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同时,宋代诗文中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独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是这样,就是亭台记一类的古文,宋人也照样大发宏论。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诗中议论的成败得失。议论是有宋一代的风气。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宋代国势衰微,军力孱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宋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后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兴国家。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多有忧念国计民生之作。宋代作家在表达个人抱负时,也相当拘谨、收敛,不像唐人那样豪壮狂傲。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加之党争激烈,文人著文作诗,顾虑较多。宋代诗文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中那种昂扬奋发、潇洒浪漫的气息。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此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会从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称颂的历史性贡献。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出现了有机融合。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他们在热情参政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诗文的情感强度不及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宋代禅宗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事功。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宋儒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随之而来的,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以俗为雅”,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实现由“俗”向“雅”的升华。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实现了宋诗对唐诗的新变。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汴京及南宋的临安,都是南北方著名的大都市,士大夫生活优裕,享乐成风。宋词的兴盛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适应市民需要的说唱文学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词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宋代纵情享乐之风盛行。诗文和词在宋代有了明确分工。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促使文人从事词的创作。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散文风格的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文风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宋代古文空前普及,作家队伍日趋壮大。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达到了巅峰地位,前代无法匹敌,后世难以超越。辽金诗文的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明确宋初诗文的沿革新变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宋初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西昆体的内容与艺术特征。西昆体的衰微。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教学内容:宋初文学尚未取得足以与前代相媲美的成就,但它在沿续五代文风的同时也已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有些方面昭示出宋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王禹偁是宋初散文成就较高的作家。他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等均为其散文名篇。王禹偁文承韩柳而文字较为平易,显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他尊韩、明道,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由于柳开在理论上有重道轻文的片面性,在创作实践上又比较薄弱,且为文艰涩难读,所以影响较小,不足以改变风气。柳开之后,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古文。虽然响应者仍然不多,但却成功地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其中如尹洙、苏舜钦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宋初的复古思潮及王禹偁、柳开、穆修等人的创作,显示了古文运动酝酿期的活跃局面。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的馆阁之臣,唱酬之风十分盛行。“白体”诗人的作品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他们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畬田词》、《感流亡》、《秋霖二首》、《对雪》、《村行》等。他诗继杜甫、白居易,从宋初白体诗人中脱颖而出。诗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人中独树一帜。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北宋初年,诗坛上曾有名重一时的九位高僧:保暹、文兆、惠崇、宇昭等(有《九僧诗集》,已佚)。九僧皆师承贾岛、姚合,崇尚苦吟,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诗作清苦工致,精于雕琢,时有警句出现,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其咏梅诗十分著名,如《山园小梅二首》。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九僧及潘阆等隐逸之士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寇准一生功业彪炳,又遭谗贬逐,以风节著称于时。其诗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惋,与九僧、林逋等人如出一辙。如《春日登楼怀归》,宦情羁思,感慨深切,但整体格调仍近于林逋诗。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是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在《西昆酬唱集·序》中,杨亿公然宣称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西昆派的诗歌题材主要有三类: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此外西昆集中偶有闺情题材。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其诗多为近体,其中七律又最多。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西昆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得以自立。西昆体衰歇的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作业思考题:1.宋初诗坛的“三体”是指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创作上各有什么特点?2.王禹偁的诗文成就如何?宋初复古思潮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3.从“五记”看北宋散文的特色。参考资料:1.宋人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严羽:《沧浪诗话》对宋初诗坛的评述2.今人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3.今人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4.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西昆体的评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导倾向,掌握欧、晏、王、范诸家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重点把握柳永对词的新变及柳词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诸家词的特点。柳永对词的新变。柳词的贡献。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教学内容:北宋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的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柳永等人登上词坛之后,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