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常以阴阳五行和勘舆学(风水学)的方式出现未发现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书籍,关于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战国时,以邹衍(约前305─前240)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勘舆学:相宅、相墓之法相活人居所、相死人墓地实质:恢复整个环境的阴阳平衡《周易》与风水概述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2.商代出现城市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商城(今郑州)、盘龙城(今湖北),晚期的殷墟(今安阳)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1.夏代盘龙城一号宫殿遗址发掘现场盘龙城宫城复原图3.周代兴建了都城丰、镐(均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周礼》,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为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汇编。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据《周礼·考工记》所载之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表明该城平面系对称布局之正方形,由通过城门可容九车并行的纵横道路。宫殿居中,宫前左置祖庙,右建社稷。周王面南临朝而背北为市肆。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影响极大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4.战国时代《周礼》思想受到挑战,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例外)吴国国都规划,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主持建造阖闾城越国的范蠡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原因一: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原因二:出现了《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等论著《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另外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内部空间布局提出功能分区,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城市居民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为“王城”的小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5.秦国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论,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都城咸阳,无统一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秦咸阳宫一号遗址复原图6.汉代城市布局并不规则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7.三国时期邺城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出现了形胜观念,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发展《荀子。疆国》:“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也。”形胜: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泛言之,相当于所谓“风景胜地”一类,适宜人类生存的局部环境。形胜的要素有三:汭位选址、坐北朝南和巽位排水。8.南北朝佛教、道教空前发展,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城市布局中出现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形胜观念、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9.隋唐——出现里坊制城市隋唐长安城建设: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把宫城、皇城集中于内城,坊市全部建在外郭中,是一创举中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坊制城市设集中的东、西两市道路系统、坊里、市肆中轴对称,旁三门左祖右社体现周代王城体制108坊中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宫城皇城坊市10.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北宋中叶出现开放的街巷制11.元代出现了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建设的都城大都——街巷制城市元大都街巷制,道路系统中轴对称、旁三门等仍然体现了周代王城体制中国古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阴阳五行和勘舆学(风水学)周代王城体制里坊制街巷制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2城市规划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寻求几何图像的秩序之美,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代表:米列都(Milet)城(P18)古罗马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南北街称为Cardos,东西道路称Decamanus,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Architectura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产生一些以城市防御为主出发点的规划模式14-16世纪,文艺复兴局部地段的改建,如广场建筑群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16-17世纪,君权专制国家的建立城市的改建、扩建巴黎的改建规划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属于古典建筑艺术凡尔赛宫外景占地6.7平方公里,从东向西由练兵场、宫殿和园林3部分组成。中轴线长3公里多,贯穿东西宫殿、园林的布局南北对称,最宽处约2公里。练兵场是向东张开的扇形,中心角为60度,有3条放射状的大道向东伸展出去,大道旁有巨大的马厩。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二、田园城市理论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五、马丘比丘宪章六、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七、有机疏散思想八、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九、城市设计研究十、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十一、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十二、全球城与全球化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带来许多矛盾,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最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二、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主要观点:①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②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结合起来。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也可以由一个产业资本家或大地主所有。中心城市田园城市农业区(永久绿地)铁路铁路农业区田园城市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Letchworth,但到1917年人口才18000人,与理想相距甚远。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1.卫星城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恩维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2.卫星城的实践“卧城”1912-1920年,巴黎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巴黎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无生活服务设施),称为“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1918年,沙里宁(1873-1950)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对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并无显著效果ElielSaarinen,Munkkiniemi-Haaga-Plan,1915,Workers'Quarter独立的卫星城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这些卫星城独立性较强,有生活设施,有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可以就地解决。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柯布西埃在1925年发表《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其主要观点:(1)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2)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巴黎规划:标准的行列式空间城市,中心区为60层高楼,绿地多赖特(1869-1959)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反集中的空间分散规划理论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柯布西埃和赖特的共性: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的“理想的城市”中;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的新技术,即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制定了《雅典宪章》。《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五、《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六、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20世纪30年代,出现“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过去居住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方格,路网方格小,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须穿道路。“邻里单位”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设置小学;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居住区内道路与外部有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小区;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小区规划二战后,在“邻里单位”思想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将居住区规划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规模来控制,不仅由一般道路来划分,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限为界一般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社区规划20世纪60年代后居住区内社会问题的解决提高到重要位置,社区规划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给社区中的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