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收养制度收养制度是亲属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收养的概念和特征;领会收养原则的精神实质;掌握收养成立的条件、解除的条件及其效力。第一节收养制度概述一、收养的概念与特征(一)收养的概念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收养人为养父母;被收养人为养子或养女;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生父母、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等为送养人。(二)收养的特征1、收养是一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2、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3、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之间。二、我国收养法的基本原则(一)保护被收养的未成年健康成长(二)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三)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四)不得违反社会公德的原则(五)不得违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第二节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一、一般收养成立的条件(一)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1、无子女;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未患有在医学上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5、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6、年满30周岁。(二)被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1、被收养人一般应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2、根据《收养法》第4条的规定,被收养人通常要符合以下条件:(1)丧失父母的孤儿;(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3、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应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三)送养人条件1、孤儿的监护人。2、社会福利机构。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生父母。有配偶者送养:共同送养;一方下落不明可单方送养;死亡一方父母有优先抚养权;送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原则(四)当事人的收养合意1、双方自愿。2、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应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二、特殊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一)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二)亲属间收养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或继父母收养继子女的,被收养人不受不满14周岁的限制。第三节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一、登记程序(一)机关《收养法》第15条第1款明确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登记程序是我国收养的必经程序。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1、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在弃婴和儿童发现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和儿童的,在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2、收养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或者由监护人监护的孤儿时,在被收养人生父母或监护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3、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以及继父或者继母收养继子女的,在被收养人的生父或生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二、收养登记具体程序办理收养登记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申请。当事人应当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成立收养关系的手续。2、审查。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3、登记。对符合收养法规定条件的,为当事人办理收养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二、协议与公证程序1、收养协议。根据《收养法》第15条第3款的规定,收养关系当事人可签订协议。签订协议属于当事人自愿选择,而不是必经程序。2、公证程序。根据我国《收养法》第15条第4款规定,达成书面协议后,是否办理收养公证,由当事人协商。非必经程序。第四节收养成立的效力一、收养成立的效力根据《收养法》第23条、24条的规定发生以下法律效力:(一)拟制效力(二)解消效力二、无效收养(一)无效收养的概念与原因1、概念。无效收养指不具备收养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不发生收养法律效力的收养行为。2、原因。(1)收养当事人不合格;(2)收养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3)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二)确认收养无效的程序1、诉讼程序—人民法院。2、行政程序—民政部门。(三)无效收养的法律后果第五节收养的解除及后果一、解除原因1、协议收养关系。2、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3、特定过错。二、解除程序1、登记程序。2、诉讼程序。三、收养解除的效力(一)对养子女和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后果(二)对养父母在收养期间所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补偿。财产处理。(三)未成年养子女和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但成年养子女和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可协商确定。课堂讨论2013年1月4日清晨8时许,河南兰考县一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私人场所发生火灾,目前已造成7名孩童死亡。据悉,袁厉害多年来一直在兰考县人民医院门口摆摊卖东西,以收养弃婴和孤儿出名。然而袁妈妈收养弃婴的义举却被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认为不合法,这不得不让人让人警醒与深思。请谈谈你得看法?吴红霞,女,1992年7月8日生,现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区。吴青霞,女,1998年6月23日生,住址同上。吴红霞和吴青霞是亲姐妹,她们的母亲孙文华于2003年8月13日因病去世,她们的父亲在2002年11月7日的一场交通事故中死亡。吴红霞的父母去世后,暂时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在黑龙江生活。除了爷爷奶奶外,吴红霞的外公孙某已经80多岁,和吴红霞的姨妈孙丽华在新疆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没有能力照顾吴红霞姐妹俩,家住北京的吴红霞的舅舅孙强提出将吴红霞过继过来抚养。孙强已经有一个19岁的儿子。吴红霞的爷爷奶奶也同意将吴红霞过继给孙强抚养。吴红霞的舅舅孙强咨询:自己已经有一个孩子,过继吴红霞是否合法,应该办理哪些手续?分析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年满三十周岁。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本法第四条第三项、第五条第三项、第九条和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收养法》第八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第十一条规定: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第十三条规定:监护人送养未成年孤儿的,须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有抚养义务的人不同意送养、监护人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变更监护人。从上述条件来看,孙强有子女,不能再收养子女。但是孙强作为吴红霞的亲舅舅,收养的是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亲妹妹的子女,不受“无子女”条件的限制。如果孙强有抚养教育吴红霞人的能力,且孙强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则孙强可以收养吴红霞。吴红霞也可以被收养。除此之外,孙强收养吴红霞,在孙强同意收养、吴红霞的监护人即吴红霞的爷爷奶奶同意送养的情况下,还必须孙强爱人同意收养、吴红霞的外祖父同意送养、吴红霞本人同意被收养。上述条件缺一不可。符合上述条件,孙强对吴红霞的收养才是合法的。孙强夫妇应当到被收养人吴红霞生父或者生母常住户口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办理登记时应提交收养申请书;孙强夫妇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孙强夫妇所在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情况的证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孙强夫妇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吴红霞的爷爷奶奶应提交本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以及对吴红霞实际承担监护责任的证明;吴红霞父母已经死亡的证明;吴红霞的外祖父同意将吴红霞送养的书面意见。提交上述文件和材料后,收养登记机关会在次日起30天内进行审查并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女孩陆某于6岁丧父,9岁丧母,于1988年跟随祖父母生活。后于1990年因祖父母体弱,经济困难,无力抚养,隧在征得陆某母亲之妹徐某(家中有一7岁儿子)同意后,将陆某送养。双方未办理任何手续,在生活2年后陆某改称徐某夫妇为母亲、父亲。在2003年陆某嫁给黄某。在1990年至2003年间陆某与徐某夫妇一直未办理关于收养的任何手续。2003年4月4日,陆某与其夫黄某一同遭车祸,陆某当场死亡,黄某在医院急救无效后死亡。经确认,肇事司机赔偿陆某死亡赔偿金6万余元。之后,黄某父母就陆某的抚慰金和陆某的遗产于徐某夫妇产生纠纷,黄某父母认为徐某夫妇与陆某不成立收养关系,不能就陆某的抚慰金和陆某的遗产主张权利。分析意见本案收养关系发生于1990年,当时92《收养法》尚未实施,依一般之法理及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通知》二:“收养法施行前受理,施行时尚未审结的收养案件,或者收养法施行前发生的收养关系,收养法施行后当事人诉请确认收养关系的,审理时应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当时没有规定的,可比照收养法处理”,92《收养法》不具有追溯力,陆某与徐某夫妇之间的关系不适用92《收养法》,而应适用当时之法律规定,在无规定情况下,才可准用92《收养法》之相关规定。当时之情况经查当为《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依《意见》第28条: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陆某与徐某夫妇生活长达13年,且陆某一直称呼徐某为父母,应视为得到群众公认,认定形成事实收养关系。故,依《意见》第28条,陆某与徐某夫妇形成收养关系。陆某与徐某夫妇形成收养关系,徐某夫妇享有继承权。依《继承法》第5条,在陆某无遗嘱的情况下,按法定继承办理。由于陆某于其丈夫黄某之前死亡,依《继承法》第10条,陆某继承人为其夫黄某及其养父母徐某夫妇。故,徐某夫妇可获得陆某之一半遗产。1995年3月,原告李敏与被告张林达成协议,由被告收养原告六岁的孩子李刚,原告为此而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费用。合同中还规定,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收养协议成立以后,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一年后小孩上学,在校期间比较顽皮,经常与同学打架,并将一同班同学眼睛打伤,被告为此向受害人支付了医药费10万元。被告遂以该孩子顽皮为由提出解除收养协议。原告拒不接受,后因考虑孩子已无法与被告共同生活,故同意解除收养协议,但要求被告退还5万元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原告要求被告一次性赔偿20万元)。被告提出,其已经为小孩殴打他人支付了10万元,不能再向原告返还财产。分析意见在本案中,原告和被告在协议规定,由被告收养原告六岁的孩子李刚,原告为此而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费用。后来在被告解除收养关系时原告是否可以请求原告退还该笔费用?我们首先需要对该费用的性质作出判断,在收养协议中当事人不得约定收养的报酬问题,收养人不得接受来自于送养人的任何报酬。即使双方当事人自愿也是违法和违背公序良俗的。本案中双方约定的费用不是有关报酬的问题,而是有关被收养人以及收养人生活的费用。也就是说,原告考虑到被收养人生活所需以及收养人的经济状况,自愿为被收养人和收养人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这种约定应当是合法的。但在性质上应当解释为一种附条件赠与。这就是说,原告赠与给被告一定的费用,但条件是被告应当收养原告的孩子。收养关系是一个条件,只有在该条件成立以后,赠与关系才能成立。事实上,由于收养关系已经成立,赠与的财产也已经交付,应当认为该赠与已经生效。然而,由于被告在收养一年以后就提出了解除收养关系,因此不能认为被告已经完全履行了其收养义务。所以被告在赠与关系中所负有的义务并没有完全履行,原告主张退还赠与的财产也不无道理。被告保有该笔财产,已无正当依据,应适用不当得利返还给对方,该返还义务依其性质为基于给付的不当得利,其给付因给付目的消灭而欠缺原因,其已为的给付构成了不当得利。即给付之原因有效确定,且一度达其目的,后经消灭。例如,契约上之债务履行后,因契约之撤销、解除或解除条件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