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1信管1班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的标准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怎样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的七大标准:1、快食: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2、快眠:较快入睡,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3、快便:快速通畅地排泄,感觉轻松自如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动作流畅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适应环境,为人处事好7、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我害怕与人交往别人总是无法理解我,我也无法理解别人我因经济贫困而感到自卑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我总是回避,不与人沟通当众演讲,我总是很紧张我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力不从心我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排斥人际交往:走在路上,我很少主动与人打招呼我讨厌自己内向,胆小的性格并试图改变我有点敏感多疑,喜欢猜忌我总是和室友相处不好我总是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我很羡慕人家多才多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恋爱感情:我谈恋爱只是为了排解空虚孤独我谈恋爱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我沉浸于失恋之中无法自拔我曾因为遭到拒绝而忿忿不平,甚至想采取过激行为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我就心理不平衡我无法确定心目中的理想伴侣谈恋爱占据了我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但我又无法控制恋爱感情:在恋爱中迷失了自我,没有了原来的生活我常因为自己萌生的性冲动而产生罪恶感,自卑感我不知如何对待大学期间的性行为不知如何拒绝男友提出的过分要求(性方面)我总是回避性方面的知识学习考试我想学但是学不进去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我花费很长时间在学习上,但是都不见成效我学习上没有目标,缺少动力我英语成绩很差,总是提不上去我在中学里的学习优势没有了,我压力很大我在大学里奉行的考试原则就是:60分万岁我考试总是挂科,我很担心自己拿不到学位证人生定位:我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从中学大学的转变令我难以适应我不知如何处理社团活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我对自己专业的前途感到迷茫我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要不要坚持考研和就业,不知如何选择喜欢上网,迷恋聊天、打游戏,无法自拔每天空闲时间太多了,我都不知该干些什么情绪调节:我经常莫名其妙感到郁闷我情绪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我有时情绪持续性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有时无缘无故感到烦躁不安我总是压抑怨气、伤心等不良情绪,无法排解自我评价低,容易自我否定我事事追求完美,稍有纰漏就自责不已,焦虑不安我容易动怒,无法控制,有时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心理问题主要源自各种心理冲突,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STRESS如何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自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