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制度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制度分析当今的世界,各国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政府制订各种经济法规,要求企业和个人遵循;政府负责制订税制和税率,从人民处收取赋税;政府的公共开支巨大,既有政府采购,又举办各种社会保障项目;同时政府还制订对公共事业等带有垄断的行业的管制措施;在国际贸易领域,政府也越来越活跃,各国不断有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出台。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制提出制度上的分析,首先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然后分别论述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管制、反托拉斯法、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制度,最后简要介绍政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为。第一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单靠市场自己的力量来调节经济,不能生产社会最优的产量,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率。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垄断势力的存在;(2)外部性;(3)公共产品;(4)非对称信息。下面我们分别就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市场的失灵。一、垄断势力的存在: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垄断势力“,是指厂商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左右市场的价格水平,因而拥有垄断势力的既可以是垄断厂商,也可以是寡头厂商。我们在前面分析各种市场结构的时候,已经知道垄断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由于垄断厂商可以决定市场的价格,所以垄断厂商生产的产量必然要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从而造成消费者出高价,却只能消费低于社会最优产量的商品。在寡头的市场结构下,各个厂商既可能联合在一起,组成卡特尔,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费者剩余;也可能由于某些厂商的自私自利,偏离同盟,造成寡头之间的恶性竞争。在后一种情况下,寡头厂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置竞争对手于死地,往往会提供超过社会最优水平的产量,当有的商品卖不出去时,只能积压或者销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种情形,有些寡头或者垄断厂商,为了遏制潜在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往往会装备超额的生产能力,威胁进入者,如果他们胆敢进入,就开足马力生产,让进入者无利可图。从而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因此,垄断势力存在的要害是阻碍竞争,或者造成过度的竞争。这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资源配置没有效率。阻碍竞争,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速度,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单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垄断势力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理由。我们在本章第二节介绍的政府对垄断势力的管制和反托拉斯法,就是政府纠正由于垄断造成的扭曲的一种努力。二、外部性:每个经济行为人在进行消费和生产决策时,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效用水平,还可能因为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福利水平造成影响。这就是经济学上通常所说的外部性。外部性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主体虽然对别人造成的损害,使社会或者别人的成本增加,却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费,例如没有管制的情况下,工厂向大气中无限制地排放废气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则相反,经济主体的行动虽然给社会整体或者他人带来收益,却不能因此而向受益者收费,例如冬天下雪后,主动打扫自家门口雪的人,不能向得到方便的路人收费。第一种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第二种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一般说来,外部不经济会造成某种产品的过度供应,而外部经济却造成一些产品供应不足。下面我们图示来说明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污染的过度供应。假设造纸厂排放的污水要流经下游的一片农田。PMSCS=MCMSCcP*PcDQ*Qc0Q图1外部不经济设造纸厂面对的需求曲线是D,它的供给曲线由S表示,由工厂的边际成本线决定。在价格为Pc的时候,经济达到均衡。但是,由于造纸厂流经下游的粮田造成了负外部性,这样实际上生产的成本不只是这些的。将这些额外的成本加到一块就叫做边际社会成本,由图1中的MSC表示。我们可以假设,当产量为零的时候,社会成本就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成本同理,社会成本也是递增的。这样,从整个社会来看,最优的产量应该是Q*,而实际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产量为Qc要大于Q*。因此,在有负外部性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将造成人们不欢迎产品的过度供应,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消费者带来负的效用。因此,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出面管制制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限制其产量;或者明确产权,由厂商和受外部不经济的消费者交易产权,从而达到社会最优。后者是科斯定理的推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或者不是很高,这种机制会产生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时候则相反,由于外部经济的制造者不能得到成本补偿,这种产品的供给往往不足,需要政府予以补贴。三、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一种商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性。非排他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不能拒绝其他人对它的消费。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供给了这种商品,所有人都可以不增加边际成本地对其进行消费。比如说国防、法院、警察机构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相对应,私人产品是指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那一类产品。例如,当一个消费某一种私人产品的时候,其他的人是不可能同时对它进行消费的。你买的苹果吃掉了,别人就没法去吃了。同时,增加一个人消费苹果,必然增加供给苹果的边际成本。由于公共产品可以被不只一个消费者同时消费,因此,公共产品的需求总量应该是消费这种产品的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而不是私人产品的横向的加总,如图2所示。PSECDTB0AQ图2公共产品需求的加总我们假设,社会只有两个人,A和B。图中DT下面的两条需求曲线就是A和B的需求曲线。这样,总需求曲线就是通过A和B的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而得到的。在每一点公共产品是确定的,并且消费者是同时消费的,所以,社会愿意为消费这么多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应该是每个人愿意支付的总和。给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S,则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就应该是图中的点E。在E点,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同样,我们的边际分析的结果仍然成立。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下的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max1112(,),,UxGxxG..st22(,)UxGU2121)(WWGCxx其中:11(,)UxG是消费者1的效用函数,决定于1消费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数量;22(,)UxG可以类似定义。G表示公共产品的数量;1x,2x分别是两个消费者的私人产品的消费量,我们把其抽象为货币。W1与W2是两个消费者初始财富。第一个条件表示在满足第二个人的效用不小于U的水平,第二个约束条件表示消费品的总开支等于总财富。构造拉氏函数,并把2x带入得到])),(([),(121211UGGCxWWUGxUL根据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有如下的式子:0211XXUUXL0)(221GXGUGCUUGL由此,我们得到:)(2211GCUUUUXGXG上式的两项分别为两个人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因此,在最优条件下,我们得到所有居民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边际替代率的总和要等于生产公共品的边际成本。由于私人产品是用货币度量的,因此iXiGUU就表示增加一单位的公共产品,最多愿意牺牲的货币数量,也就是公共产品的需求函数P(G),这样上式可以重写成:P1(G)+P2(G)=MC(G)这也就是我们在图2中表示的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的理论依据。公共产品的均衡是全哦们加总得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如果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的话,则供给量就要小于社会最优的供给量。原因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想免费搭车。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不支付费用并不影响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由于很多人都会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提供的公共产品要少于最优的数量。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政府一般会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是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时候,也会存在各种问题,我们专有一章《公共选择理论》来讨论这个问题。四、非对称信息: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掌握的信息市不对称的。在一些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掌握的信息多,例如卖手机的厂商总比使用手机的消费者更了解手机的性能,也更知道哪一款手机的性价比最好,每一款手机的缺点在何处,更知道在何时推出下一款最新型号的手机。在另外的市场上,买方掌握的信息要多于卖方,例如在保险市场上,购买健康保险的人,要比提供健康保险保单的人更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购买人寿保险的人也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寿命有多长。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两种形式的市场失灵,一是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一是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下面我们首先讨论逆向选择问题。(一)逆向选择:首先提出逆向选择问题的是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一的阿克洛夫(G.A.Akerlof),他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从而论证了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市场的不存在。假设旧车市场上有100个卖者,旧车分为两种,一种性能好,值10万,另一种性能差,值2万,两种车各占一半。但是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他们知道自己的车究竟是好车还是坏车,而买者却不知道谁的车好,谁的车孬。这样,理性的买者只愿意出价6万(10×0.5+2×0.5)。这种情况下,质量好的车主卖不到合理的价钱,只好退出市场,市场上只剩下那些质量差的车主。这样“坏车”旧把“好车”驱逐出了市场(所谓的“逆向”就源于此),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本来可以提高社会福利的交易无法进行。如果买者比卖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同样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比如在健康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只能根据人权的平均健康状况设计保单。而这时,那些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就会觉得保费太高,不如不参加保险。这时购买保单的人就都是那些健康状况不佳的人了。如果保险公司因此提高保费,又会有健康状况稍好的人退出市场。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比如健康保险市场,政府可以采取强制公民参加保险的方式,让所有公民按照保险官司制订的平均费率投保,即使这些人不情愿。(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个人在投保以后,不再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有些人甚至采取更冒风险的行为,从而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道德风险会造成正常市场运行秩序的破坏,甚至使某些市场消失。道德风险的例子有:投保家庭财产保险以后,就不再采取必备的防盗措施,从而使失窃的可能扩大。另外,在委托代理问题中,代理人往往采取不可观测的行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也属于一种道德风险行为。我们举例来说明道德风险会造成的对经济的影响。假设一个地区有100户人家,每一家有10万的财产,没有财产保险之前,失窃率为1%,假设每次失窃损失为10万。保险公司基于此,以1000元向所有住户提供财产保险。但是住户获得保险后,开始放松防盗措施,使失窃率上升至5%,保险公司为此赔付50万,净亏损40万。于是保险公司就不会再提供这样的业务。市场也就消失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采取让保护分担损失的办法。例如保险公司只赔付失窃额的85%。这样,投保的用户也就有积极性防范风险了。总之,基于上面提到的垄断势力、外部性、公共产品和非对称信息,政府就有了干预经济的理由,并且越来越多的涉入经济领域。我们不能认为市场失灵了,政府出来干预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在《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章中,也说明了政府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形。下面的三节,我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政府如何干预经济。第二节政府对垄断势力的管制和反托拉斯法在这一节里,我们讨论政府对于垄断势力造成的市场失灵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政府对垄断势力进行管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经济学家真正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政府管制,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一、政府管制概述:政府管制(governmentregulation),也有人称作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限制,例如支持价格、限制价格(我们在第3节详细介绍)、数量限制、准入限制、许可证的发放等。政府管制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它直接控制私人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与政府税收这种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不同。为了有效地实施行业管制,政府往往建立监督和实施管制的机构。在美国,早在1887年就建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控制当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