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材料一: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材料二:2005年以来,特大事故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其中矿难频繁发生,引起高层和民众高度关注。2005年8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材料三:2005年是世界消除贫困十年的第五年。2005年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消除贫困日。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到26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2.8%。材料四: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在充分吸收立法听证会上公众的意见后从目前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国家正多头并举,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考点知识链接:一、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有利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21世纪的挑战。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安全条件突击生产,盲目超产是市场经济弱点的体现。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把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矛盾的积聚,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4、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5、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理念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三、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立足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2、国家职能。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履行我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国家职能的体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3、党的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矿工生命安全的关注都充分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生动体现。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职责。学科理论分析:一、经济常识分析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我国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体现。2、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2)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手段的巨大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哲学常识分析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正确意识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2)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关系。(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1)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的职责。(2)这是国家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3)这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4)这是由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关系决定的。(5)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6)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1、国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党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这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决定的。(2)这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表现。(3)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体现。二、政治常识分析3、国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要全面履行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国家机构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原则。(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进一步发展国家和公民和谐统一的关系。材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核心是“和为贵”。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然而,和谐于共生共长,不同于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材料二:利益分配不公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动乱。“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材料三: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1)体现了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矛盾分析的方法。例题精析:(2)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应该允许个人有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和而不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选用问题(1)中的某一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3)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很好地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现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其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