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认识论部分)•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分析•易混易错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知识框架主观能动性是什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精神状态”为什么认识世界的角度改造世界的角度积极的精神状态的角度怎么做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框架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客观规律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客观条件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利益出发点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因素不夸大也不放弃主观能动性知识框架事物认识本质现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维感官通过实践,反映到人脑中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具体事物的认识实践整个世界的认识深化、拓展、推移第一次飞跃为什么从现象和本质、规律区别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从认识的作用看第二次飞跃怎么做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制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前提关键知识框架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矛盾分析法)合理的科学想象创造性思维知识框架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什么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关系作用•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主体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基本类型•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它决定着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的基础(决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知识框架实践人民群众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怎么做因为所以重点难点知识概要1、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之间的关系3、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目的4、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5、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6、为什么认识要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7、认识事物要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第五课重点难点知识概要8、实践的概念9、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1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2、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八课重点难点复习基本思路1、基本概念2、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论)3、注意避免的错误观点4、现实中的运用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事例错误处理两者关系的事例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两者之间的关系原理:(1)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3)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概念。(略)3、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4、要注意避免的错误观点。(1)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做法。(2)反对片面强调客观规律,认为人类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现象和本质的概念2、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2)本质和现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首先,本质离不开现象,并表现为现象其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3、方法论要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不可能离开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应该让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4、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应该避免的错误倾向:(1)混淆现象和本质,把现象当成本质,武断的下结论。(2)割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不从现象入手,企图直接把握事物本质。三、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不只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四、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1、第一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实践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一,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的主客观关系。第二,实践第一个特征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的第二个特征体现辩证法思想,两者是相互渗透的。3、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对立起来,容易导致的错误有:•只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特征,而否认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只承认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否定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五、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关于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正确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错误认识——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认识2、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的实践,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证明了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判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因此判断我们各项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决定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认识使实践误入歧途。易混易错点纲要1、现象和本质2、真相和假象3、假象和错觉4、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5、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6、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7、实践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真相和假象比较真相假象区别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假象错觉区别是客观事物自身、并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是人们感知上的错误,而是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它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之间的矛盾。属于客观范畴属于主观范畴联系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人们受到假象迷惑的结果3、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认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理论理性认识4、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系统化、理论化理论属于1、下列典故最能表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D)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2.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广东28)(D)①具有不确定性②受客观条件制约③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C)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58、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全国文综33)(A)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5、上述材料说明:(C)①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②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③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6、关于“古史分期”的学术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说明:(C)①争论的原因在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相对匮乏和史学家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尽管尚无定论,史学界仍然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③历史就像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④对于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史学界莫衷一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材料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理论。材料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和二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基本观点?(2)这些基本观点在材料一和二中是如何体现的?(3)运用上述基本观点,结合上述材料二,说明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意义。(1)材料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的观点;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②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体现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观点。③上述两点共同体现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3)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推动全党更好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知识体系清晰条理;知识运用准确合理;还要注意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