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课件马列原著选读3高三政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阅读书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22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拉美特里狄德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3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梯叶里基佐4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黑格尔把历史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辩证法,则是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前提。52、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6布鲁诺·鲍威尔发表文章,反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的观点,1844年8月,恩格斯正好在巴黎,于是,两人决定合著还击鲍威尔的著作,并借机总清算自己与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伙伴的思想,以便从思想上与他们划清界限。1844年9—11月间,合著了《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对鲍威尔兄弟以绝对精神自居、将自己与广大群众相对立的观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雅所作的一幅画的名称,内容是圣母玛丽娅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圣母玛丽娅的丈夫和其他一些圣徒、天使。马克思恩格斯借用这一名称来比喻鲍威尔兄弟及其伙伴,以此来讽刺鲍威尔一伙人自命不凡地将自己看作是上帝在人间的传道者。7《神圣家族》是马恩合著的第一部著作。22个印张,3—4个月完成,可以想见他们的创作激情。马克思总是把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处,在创作手法、风格和思路的发展上没有约束,行文显得非常洒脱。8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批判”是指鲍威尔兄弟及其同伴,他们以“批判”的化身出现,对现实社会进行精神上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是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这看起来有些象是文字游戏的书名,后来经书商的提议,保留作为书的副标题,书的正名改为更有讽刺色彩的名字《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认识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从事物质生产的群众便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人民身上去寻找变革现实社会的因素。鲍威尔则把变革现实社会看作是理性批判的使命,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们的肉体存在、人们的社会存在中解释人们的精神,以此来论证改造现实社会是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入手。这样,他们就把自己从思想上与鲍威尔兄弟及其一伙区别开来了,并且基本上理清了自己的思路。93、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系统阐述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简短大纲中表达了新哲学的基本立场。恩格斯把这一提纲看作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马克思这篇提纲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恩格斯公开发表时作了些文字上的修改。这十一条提纲,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新的哲学观点。10二、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彻底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非常熟悉黑格尔的哲学方法,当他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时,敏感地感觉到费尔巴哈在方法上的贫乏和直观。由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它的内在矛盾,当唯物主义者用直观的思维方法去理解社会历史时,就自然要陷入困境,因此马克思决定从思维方法上对旧唯物主义来一个清算,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转向费尔巴哈不久,就又开始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人类历史发展由人唱主角,因此历史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能动的过程。黑格尔看到了这种人的能动作用,但把它加以无限夸大;旧唯物主义者则从客体的、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很容易导致机械论而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的意义,如很难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辩证方法来看,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是在实践中得到统一的。1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在对英法唯物主义的继承、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英法唯物主义者以感性的人为出发点,比德国哲学更接近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受其影响,从人的自然存在入手去论述人的基本属性,他不仅把人的肉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认为思维器官也是这样的产物。因为,自然界作用于人的表面、皮肤、身体,也作用于人的灵魂,这样他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否定了那种把精神的因素作为彼岸的、外在于人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观点,把抽象的人还原为现实的人。但是他所理解的人缺乏现实规定性,对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自然本质的直观,因而他对人的认识也是抽象的。13这一直观论证的弊病:费尔巴哈认识人的本质,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人性的东西是理性、意志、心。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这就是完善性,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费尔巴哈的认识对象虽是尘世的人,但对人的认识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他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论述脱离了人们的对象性活动,他对人的本质的论证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使得在上帝那儿解脱出来的人仍然是赤裸裸的纯粹抽象。14马克思要从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仅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前提是不够的,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观点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因此也须批判。他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观点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在确立了新的哲学立场以后,马克思提出了新哲学观的实践意义,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15(一)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1—3条)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第1条)2、批判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第2条)3、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第3条)(二)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4—7条)1、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阐明革命实践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第4条)162、批判费尔巴哈对感性的抽象理解,阐明感性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5条)3、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6、7条)(三)阐明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8—11条)1、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认识功能(第8、9条)2、阐明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第10条)3、阐明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历史使命(第11条)类:费尔巴哈在其宗教批判中提出并系统发挥的概念,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中心范畴。按他的观点,宗教无非就是人的本质的启示和表达,而上帝无非就是人格化的“类”概念。“类”被赋予两种含义:一是指与特定的个体相对立的其他一切个体;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的本质。他通过“类存在”、“类意识”、“类本能”等一系列概念对“类”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对“类”、人的本质只从精神、意识方面去加以界定,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他也希冀去揭示这些精神规定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但他所发现和阐明的人们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的自然关系和联系。18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46年。共分两卷。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他们在本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1、关于书名19意识形态一词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鲍威尔的哲学虽然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仍然囿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显得过于苍白;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早就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感。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20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2、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研读重点),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213、主要内容: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Ⅰ](1)人类历史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2“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5页)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2324(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3)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4)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25“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第7页)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2627[Ⅱ](1)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要素或四个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