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练习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练习课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29练习五的第6~11题。教材简析:练习五第6题是初步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安排的。左边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也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那个数。右边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在通分和约分时会经常出现。教学时可以按色块进行,先分别求出同一色块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特点,通过交流内化成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要注意的是,学生有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够理解同组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以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规律。由于新教材不讲互质数,也不教短除法,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只能在具体对象中感受,不宜深入研究原因,更不要出结语让学生记忆。第9题分别写出1、2、3、4……20这些数与3、2、4、5的最大公因数,在发现有趣规律的同时,也在感受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与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奥妙。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8和209和2114和21学生独立完成。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和20的公因数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二、综合练习1、指导完成成练习五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2)指导汇报结果,集体讲评。(3)指导观察。师问:看一看第一组中每题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征?(是较小数)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观察一下第二组中的每题,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指名汇报:每题中的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2、指导完成练习五第7题:师指出:可以用已经掌握的规律,直接写出有特殊特征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集体讲评。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的?有不同的方法吗?3、指导完成练习五第8题:师问:你能直接说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你是怎样找出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写出答案。4、指导完成练习五第9题:(1)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2)指导发现。师问:3和表中这组数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分别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1、3、1、1、3重复出现)(3)小组交流师问:试着写出2和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1、2、1、2重复出现)4和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规律呢?(1、2、1、4重复出出)5和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规律呢?(1、1、1、1、5重复出现)5、指导完成练习五第10题:(1)理解题意。(2)指导解答。师问:“裁成同样大,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边长既要是20的因数,也要是12的因数,因此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20和12的最大公因数。)学生求出20和12的最大公因数。师问: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多少呢?(4厘米)学生试着画一画。追问:沿着长的方向可以画几个?(5个)怎样用算式表示?(20÷4=5)沿着宽的方向可以画几个?(3个)怎样用算式表达?(12÷4=3)一共可以裁多少?(3×5=12个)6、指导完成第11题:(1)理解题意师问:要求“每根短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实际是求什么?(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指导解答。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是15。答:每根短彩带最长是15厘米。三、课堂总结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会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作用。习题超市:1、在括号中填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1)3和8()6和7()10和19()(2)7和35()19和38()50和100()2、在括号里写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3、完成下表,发现规律。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by沐澜江雪发表于2007-3-1214:34:00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习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篇材料后,如果学生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课前调查的内容有:(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课时:共计6课时课时安排: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2.公因数和最大因倍数………………………………………3课时3.数字与信息………………………………………………1课时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教材简析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