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科书经典内容1.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3.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我国的学制系统及其改革发展趋势教育学原理▲第一节制度与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学制确立的依据、类型及其趋势▲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义务教育▲第五节终身教育(略)▲第六节我国教育制度创新框架与举措(略)教学内容教育学原理▲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等,而且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比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制度教育学教育学原理▲一、核心概念的清理▲二、教育制度与学制的概念▲三、教育制度的特点▲四、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制度与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学原理▲把一种社会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称之为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把一些制定出来的、条文化的规则,主要是一些微观层面的规章称之为制度。如“请假制度”、“值班制度”等。▲把某一领域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和模式称之为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把法律称之为制度。如“经济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称之为“制度环境”。如“教育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很不好,或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动词意义上经常使用制度。如,把一种趋向规范状态的过程或规范有序的状态称之为“制度化”。现实生活中的制度一、核心概念的清理教育学原理▲康芒斯(Commons):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所谓制度就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法制。▲M·韦伯(Weber):著名思想家。制度是以“命令-服从”为模式的规则体系。其最高形态是“科层制”。▲D·C·诺斯(North):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们制定的、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约束条件。▲亨廷顿(Huntington):“文明冲突论”首倡者。制度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外著名学者的界定制度教育学原理▲制度的定义:制度是用以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权威性行为规则(体系)。▲制度的要素:规则:制度的内容对象:制度的指向与范围理念: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定位载体:制度的形式▲制度的价值:自由、平等、效率、秩序制度的界定教育学原理▲制度VS体制▲制度、体制与机制体制制度制度体制机制制度体制机制制度体制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区分教育学原理1.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2.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3.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关系教育学原理▲制度安排是具体的制度或者说制度的具体化,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制度变迁,实际上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2种基本情况:路径依赖、结构变迁2种发生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分析是人们从制度上思考、分析、对待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核心是将行动与互动纳入一种有规则和结构的开放系统中,分析行动与互动的逻辑可能性、规则、结构性位置、可能的后果、运行的机制。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和制度分析教育学原理▲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正常运行而确立的各种规则的总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它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并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体制:教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形式,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权责划分、运行方式和管理规定等。▲教育机制:指教育活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二、教育制度与学制的概念教育学原理规范性历史性主客观统一性教育学原理三、教育制度的特点▲确定教育活动的界限▲形成教育活动的秩序▲提供教育活动的预期▲营造教育活动的环境四、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学原理▲公地悲剧与囚徒困境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困境▲搭便车集体行动的困境▲教育制度僵滞从稳定、强化到停滞、僵化▲教育制度失灵制度的漏洞、虚设、无力;人的观念滞后、机会主义▲教育制度异化从促进人的发展走向压制人的发展从形成秩序走向破坏秩序个体与集体:两大困境制度本身:三大难题(二)教育制度功能实现的困境与难题教育学原理▲1968年英国科学家哈丁(G.Hardin)在《科学》上发表《公用地的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一文,描述了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哈丁设想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用地,每个牧民的直接利益大小取决于其放牧的牲畜数量,一旦牧民的放牧数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耗尽,而牲畜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就只能挤少量的奶,倘若更多的牲畜加入到拥挤的草地上,结果便是草地毁坏,牧民无法从放牧中得到更高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地悲剧”。同时,尽管每个牧民决定增加饲养量考虑到现有牧畜的价值的负效应,但他考虑的只是对自己牧畜的影响,并非所有牧畜的影响。“公地悲剧”教育学原理“囚徒困境”B坦白抗拒A坦白-5,-50,-8抗拒-8,0-1,-1教育学原理“囚徒困境”▲一、学制确立的依据▲二、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三、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学制确立的依据、类型及趋势教育学原理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法)一、学制确立的依据教育学原理双轨制分支制单轨制二、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英国的学制德国的学制法国的学制日本的学制美国的学制▲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重视职业教育,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三、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原理▲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四、《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与学制改革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原理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学原理▲解放前学制的变迁▲解放后学制的变迁教育学原理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它体现的是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残余。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正式建立!教育学原理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壬戌学制: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该学制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均无重大变动,直到建国初。▲1930s、1940s,老解放区的学制教育学原理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951年学制改革▲政务院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决定》指示,废止旧学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学制,小学不分段,中学分段。▲新学制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继承了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性地吸收了旧学制的有价值成分,奠定了新中国学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过渡学制。教育学原理新中国建国初的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原则:三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3.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教育学原理1958年学制改革▲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调整教育结构:确定了基教、职教、成教、高教四种类型改革办学体制:从政府包办到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共办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收费;从统分到自主择业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财、税、费、产、社、基教育学原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政府行为,更成为中国教育领域全部改革的指导思想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2010年,高教毛入学率从9%提高到15%▲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完成向“六三”学制的过渡教育学原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教育学原理二、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中长期纲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教育学原理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级别系统类别系统教育学原理我国现行学制系统(一般划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级别系统类别系统教育学原理我国现行学制系统(我的调整)我国现行学制系统学校数量(所)在校生人数(万人)教职工数(万人)毛入学率总数专任教师学前教育133,7002474.96143.42103.2——初等教育300,90010331.51613.29562.1999.54%*中等教育初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