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考题-(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本质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生成和建构的,不是固有的。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包含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部分。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人才素质,是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3.教育异化: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教育异化由两个部分构成,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4.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6.隐性德育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特点:(1)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2)范围的广泛性、(3)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就个体发展的过程而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只是一个过程,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生长过程就是目的,除这个过程自身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为生长或发展的过程,是继续不断的。如有固的目的,就无异于否定此过程的继续性了。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社会国家,才有目的。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定义特征:(1)双边性;(2)交互性;(3)意向性: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教”与“学”二者互为条件。;(4)成就性:其一指教师教学生学;其二指学生学到了什么。9.教育目的双重性:一般而言,教育同时承担了双重目的,即(1)教育的内在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个体目的、直接目的、本体目的),(2)教育的外在目的:为社会服务(社会目的、间接目的、工具性目的)对这两重目的的不同侧重导致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强调教育的内在目的,现代教育强调外在目的,后现代则更为重视内在目的。10.学科性德育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中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特点:(1)思想性、(2)系统性、(3)直接性、直接为设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并直接体现出课程目标。(4)认识性、(5)计划性问答:一、德育的关心体谅模式?(第七章)关心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专家彼得·麦克菲尔所创。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觉察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的人。德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关心”1理论要点:(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操作策略:(1)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2)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3)学校要重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关系,关系比教材更重要。3关心体谅模式的理论基础——关怀伦理学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模型最初是由奈尔·诺丁斯提出的。她认为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伦理方法。男性以普通的道德原则为基础进行抽象逻辑分析,女性则集中于实际关系和感性的事件,对于事件发生情境进行细节分析。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成功的道德教育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同时也应当以情感人。唯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怀(关心)。没有关怀,我们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怀或关心、需要被理解、被接受和被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怀他人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第六章)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非实践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理解和掌握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活动虽然含有实践的成分,但教师的活动不是教学的核心,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条件。(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在:a)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b)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c)有指导。教学过程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学生的自学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艺术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都是一种艺术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主要是受控制论的影响4.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认识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只看到线性的教学过程,看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此这种观点试图突破认识过程,将认识过程纳入交往过程,把知识的获得看作交往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交往又不止于知识。三、当代学校教育需要重建何种学生观?(第三章)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认识或理解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1.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1)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生来就发展着,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时,又生成着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2)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学生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地探索、反思与重建。2.认识学生的具体性1)学生间的相互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每个学生都“全息”着其全部的家庭、地区、时代的特征,有其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2)学生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学生在群体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3.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1)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包含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2)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层面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包含个体的精神状态、个体的人格发展、个人的具体素养、个体的行为方式等。4.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1)成长着的学生“全息”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2)学生成长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现实的;3)学生个体成长本身,尤其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性力量。四、简述现代型学校的基本特质?(第二章)1.价值提升。从继承、传递知识,复制再生社会生产关系,转为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人类社会更新性再生产系统;从传递知识为本转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2.重心下移。①教育对象与目标上,从关心“尖子”学生,培养精英人才,转为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②教学内容上,由升学的学术性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知识与生活领域、职业实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领域等方面沟通的内容③管理上,由中央、地方管理转向学校自主管理,突出师生双方的主动性;3.结构开放。学制的开放性与弹性化,学校结构在内外两个向度上的开放:向外开放——对网络、媒体、社会开放;向内开放——管理上向师生的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4.过程互动。由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向多元、多层、多向、多群的互动;5.动力内化。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从重视外在标准包括行政管理和舆论到重视教育的本体价值五、如何重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第四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做出的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价值倾向性,影响着学校的日常的教育制度及行为,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班级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1.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态度学校教育对自身的价值基础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要有意识地融会历史与未来,吸收各种生命资源于自身中,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生活形态。2.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方式关怀生命意味着对生命本体地位的清醒意识,对生命的积极关注、主动的行为、建设性的气质。学校教育实践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人的生命需要、人的生命成长。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的内在动力与可能空间,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促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自主、能动、积极地成长。3.学校教育应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己任——目标学校要造就的新人,要实现生存方式的更新,从被动压抑的生存方式转为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学校教育要以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目标追求。4.学校教育应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创造促进生命成长的建设性条件——环境学校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生活形态,学校教育的生活滋养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深层次的变革。学校教育要有整体意识,将全部时间与空间作为“整体”,作为一种“生活”,关怀学校中学生、教师、管理者的生命质量,以整体转型的策划,指导每一部分的具体改革。六、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性?1.遗传因素(教育如何可能)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2.环境因素,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4.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顺序开展的。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生理影响心理。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的成熟程度也非匀速或同步。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各不相同“早慧”“晚成”(2)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3)表现在不同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倾向上兴趣、爱好、性格等七、何谓“目标管理”,如何进行班级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班集体的目标管理指的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