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轻工业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石家庄轻工业调查报告建国前,石家庄市的轻工业行业只有卷烟、酿酒和日用化工等几个手工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未能形成工业生产体系。建国后,市政府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到1953年,相继建起了石家庄酿酒厂、石家庄市植物油总厂(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前身)、地方国营风行搪瓷厂(石家庄市搪瓷厂前身)、石家庄卷烟厂等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奠定了石家庄市一轻工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通过公私合营,又陆续建起了部分陶瓷、玻璃及印刷企业。1958—1959年又相继增添了造纸、灯泡和轻工业机械等行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60年代,除先后新增了合成洗涤、牙膏、罐头、酒精、玻璃、汽水饮料等短线产品和空白行业外,经济调整时期下马的保温瓶、糠醛等产品和行业也相继恢复了生产,老企业的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66年,石家庄市热水瓶厂石英玻璃管的投产,填补了华北地区石英管生产的空白。到1969年,全市一轻工业总产值达4400万元,实现利润44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736万元。至此,一轻工业已初具规模。70年代,一轻行业绝大部分企业摆脱了过去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73年,筹建了全省最大的现代化日用机械企业—石家庄手表厂。同年,组建了石家庄市第一轻工业局。对全市一轻工业实行专业化管理。70年代,整个行业的固定资产2纯增了3360万元。1979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利润954万元。至此,石家庄市的一轻工业,已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80年代,全市一轻工业走向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且新产品不断增加。1984—1990年,全系统进行的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整个行业新增产值28162万元,利润4707万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1973年,全市一轻工业产品只有97种,到1990年,已发展为33大类,400多个品种。改革开放给石家庄市一轻工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产值32040万元,实现利润1971万元,税金7849万元,分别比1977年增长80%、148%和25%。1990年,全系统共拥有职工123443人,固定资产原值20747万元,净值1377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617万元,利润1362万元,税金2618万元。第一节酿酒石家庄市酿酒业起步早、品种多,主要有白酒、啤酒、黄酒和露酒。白酒和黄酒历史悠久,啤酒是60年代末兴起的。到1990年,全市拥有白酒厂3家,啤酒厂2家。一、白酒石家庄市的白酒生产可追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真定就用奶汁和粮食酿酒。但规模小,酿造方式落后,产量不高。直到宋代才有一定的发展,主要生产高梁酒,其“银光”白酒当时极负盛名。3民国36年(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市内有20多家私营烧锅,十余家麦曲作坊,主要生产红粮、薯干白酒和枣酒等,年产量约2000吨。民国37年(1948年)1月,组建了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和石家庄公私配酒厂,下设5家白酒分厂,并新建了一家麦曲厂,一家电磨厂。至此,全市共有9家白酒厂。1949年3月,为了集中生产、便于管理,将分散的9家酒厂归于一处,在胜利路原衣粮厂院内建厂,年产白酒400吨,露酒50吨。1950年,露酒与白酒分开建厂,属河北省酒业专卖公司领导。白酒总厂兼管辛集、藁城、平山、井陉、元氏、高邑、正定等县的白酒厂。1951年4月,白酒厂与露酒厂再次合并,改名为石家庄市酒厂,主要生产以红粮、薯干、红枣为原料的散白酒。露酒有白兰地、威士忌等十几个品种。同年,对白酒烧锅进行技术改造,由分离式改为串心式,具有节煤、省力、安全等优点,被河北省命名为“五一”式烧锅,并向全国推广。1952年2月,由财政部拔款220万元,在石津运河岸征地335.6亩,筹建石家庄市制酒厂。1953年6月3日,新建酒厂竣工投产,当年生产白酒1567吨,露酒228吨,完成产值344万元,实现利税130万元。1959年,河北省轻工业厅在石家庄市制酒厂搞机械化生产试点,新建了白酒蒸镏塔、转底蒸料锅、四层冷散往复架,使蒸酒、蒸料、冷散加酒母、入池、出池,整个酿造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改善了操作环境和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年产白酒1424吨。1973年,石家庄市制酒厂改革生产工艺,发酵罐由砖罐换为铁罐,4增加了脱水段,使出酒率提高到37.17%,白酒年产量达3403吨。1973年,栾城县制酒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冀峰”牌白酒。当年产量达34吨,完成产值5万元。1975年,正定县酒厂投产,主要生产红粮大曲、石家庄大曲和薯干、柿子、黑枣、红枣、木薯等十几个品种的白酒,当年生产白酒4224吨,完成工业产值2106万元,实现利润454万元。1982年,石家庄市制酒厂所属的罐头、啤酒两车间,从制酒厂分离出去,分别建立石家庄市啤酒厂和石家庄市罐头厂。分厂后制酒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0万元,净值433万元,可年产白酒4481吨。1990年,全市共生产白酒10168吨,其中石家庄市制酒厂7618吨,栾城县酒厂2023吨,正定县酒厂527吨。二、啤酒1969年,石家庄市制酒厂利用黄酒车间的几间库房,筹建啤酒车间。同年10月,试车投产成功,填补了石家庄市啤酒生产的空白。1970年,建成年产2吨啤酒的生产车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主要生产设备有糖化锅、热水箱两个、大米仓、麦芽仓各一个、粉碎系统一套、6吨前酵池20个、10吨后酵池27个、24头啤酒灌装机1台、28万大卡冷冻机1台,固定资产总值为70多万元。1974年,扩大啤酒生产规模,提高啤酒产量,相继筹建麦芽车间。1980年麦芽车间投产,开始使用本厂麦芽。1980年6月,建立糖化车间、发酵室、包装车间,新增45个25立方米的发酵罐,3个25立方米的清酒罐和装酒机、洗瓶机等专用设备,5使啤酒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吨。1982年9月,啤酒车间从市制酒厂分离出去,成立石家庄市啤酒厂。1983年啤酒产量提高到10000吨,当年实现利税217.8万元,结束了啤酒生产连续13年的亏损历史。1985年3月,开始进行第三期技术改造,新增设备190台(套),1986年竣工。1987年,从西德引进灌装线一条,国内配套设备32台,瓶装啤酒年产量提高到1.5万吨。1989年3月,进行第四期技术改造,增添设备200台(套),年增发酵能力4.8万立方米。同时又引进南斯拉夫啤酒灌装线一条,使啤酒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1988年,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石家庄联营厂建成投产,隶属获鹿县工业局。1990年,啤酒产量达1000吨。到1990年底,石家庄市啤酒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78万元,净产值2595万元,设备700台(套)。糖化年生产能力为60000吨,发酵能力80000吨。1990年生产啤酒29000吨,完成工业产值1403万元,实现利税586万元。其主要产品有:隆兴寺牌12度普通啤酒和隆兴寺特制啤酒。三、露酒露酒也是石家庄市早期产品之一。1950年,露酒与白酒厂合并更名为石家庄市酒厂,品种主要有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青梅酒、桔子6酒,年产量193吨。1954年到1955年,露酒停产。1956年复产,年产量8吨,1959年产量8.5吨。1960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短缺,采用代用品生产果酒、葡萄酒、梨酒、蜜枣酒、鲜薯酒,年产量2345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露酒生产中断。1971年恢复生产,1975年产量1596吨,产品有散青梅酒、散白玫瑰酒等。1981年,年产2416吨。1985年,年产量538吨。第二节食品建国以前,石家庄市商办食品工业是私营的分散落后手工业,由杂货铺兼营,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场地狭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差。1956年后,旧有的私营作坊、店铺全部为国营或合作社企业所代替。这些企业或归工业部门,或归商业部门,或归手工业生产联社管理。这一时期,食品工业企业,厂家规模较小,分工不细,内部管理设施较简单。1956年至1965年,对已形成的生产、管理形态做了进一步调整、规划,使生产和管理更加集中化、专业化。首先对已有的国营或合作社企业进行整顿,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完善。1957年后,各企业陆续形成专门的管理或业务部门,一般设有办公室、生产股、财务股、供销股。19587年后,食品工业的生产状况大为好转。设备较前有所改进,各企业购买和自制了一些较先进的设备。50年代,食品行业只有兽医卫生管理机构和有关标准、规程,负责肉、禽屠宰加工。60年代,在加强肉、禽屠宰质检力量的同时,开始加强其它食品的质量、卫生管理。1962年,食品工业企业或归商业系统管理。1963年各公司相继设立卫生科,按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和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及管理方法,制定出一系列细则或规定。1965年后,增加了其它食品项目的化验,使产品质量有所提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食品生产受到了干扰和破坏。中共十一届三全会后,食品工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趋于健全、完善,一般设有办公室、财务科、生产科、供应科、销售科、设备科、总务科,后增设能源计量科、质检科、卫生科等,管理方式日趋科学化、现代化。这一时期成立了食品工业公司,在健全、完善各级质检机构的同时,加强了质检队伍建设,按国家制定的质量检验标准、卫生标准及管理方法、检验方法,认真执行食品质量检验、卫生制度。1980年开始,建立了评优质产品的制度。在企业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会员办、QC小组,在职工中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教育,食品工业的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及质量、品种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糖果行业管理民国27年(1938年)前,出现了专业的糖果生产经营者,但规模不大,由小作坊生产,或杂货铺兼营产销。这些糖庄主要分布在8饭市街(现中山路路南四条胡同一带)。当时较有名气的糖庄有“俊滤糖庄”、“洪康糖庄”、玉太石糖庄”、“德顺祥糖庄”等。这种单纯糖庄式的生产经营状态一直延续到1950年。1950年,市公安局在“万隆泰”门市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万隆泰食品厂”(现食品二厂的前身),以生产糖果为主,厂址在中山路新电影院后。1952年,市公安局将此厂移交给市手工业生产联社、厂址迁到新华区大桥街东头路南。1953年元旦,又迁到桥东区经纬胡同3号,并更名为石家庄市联社糖厂。1957年,归属市副食杂货经理部,更名为石家庄市食品厂。1959年,又归属市桥东商业局,改名为石家庄市桥东区食品厂,有3个车间。在此期间又有两家食品厂相继建立。1956年,公私合营将所有的糖庄和糕点店铺合并隶属于国营第四百货中心店,独立核算,成立了糕点、糖果生产加工部,由分散生产适当做了集中,全市分为8个专业生产加工点。1957年,又分离出来,将7个加工点(除“三兴斋”)合并,建立了桥西食品厂,隶属市桥西商业局。1956年,长安区商业局建立长安食品厂(现市副食二厂前身)。既有糖果生产,也有糕点和调味品的生产。1962年,桥东食品厂、桥西食品厂相继归属市食品公司,同时分别更名为石家庄市食品二厂、石家庄市食品一厂。同年,长安区食品厂取消糖果、糕点车间,将这部分设备、人员合并到桥东食品厂,成为专业的调料品生产厂家,归属市蔬菜公司,更名为副食加工三厂。1969年,糖果、糕点生产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桥东食品厂和桥西食品厂互并设备和人员,食品一厂成为糕点专业生产厂家,食品二厂成为糖果专业9生产厂家。1977年,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食品二厂划归该公司。1979年5月,该公司撤消,食品二厂归属市烟酒公司。1989年8月,再次建立市食品工业公司,食品二厂归属该公司。生产建国以前的糖庄,生产规模小,设备工具、技术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主要有锅(铁、铜)、案板(石制、木制)、风箱、压板等,较大的糖庄才有压糖块用对辊。采用的工艺全部是明火熬糖,手工成型。工艺流程为:化糖→熬糖(加白矾)→冷却→成型。当时货物全部

1 / 3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