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1、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稀缺性和效率。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做出决策?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在社会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究竟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显然,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生产什么?)(2)这些产品应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效率性。(如何生产?)(3)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来说,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从中受益匪浅,有些群体则可有可无,还有些群体却可能对之深恶痛绝。那么究竟应该为谁生产?(为谁生产?)(4)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的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是在公共部门,相关的决策却并非以此方式进行。事实上,公共部门里一般都是集体决策,即社会一起做出的选择。但这绝非易事,因为随着人数增多,达成一致会越来越困难。(如何做出决策?)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通常有描述、分析、评估、解释四个阶段。(1)描述政府做什么;;(2)分析政府行动的结果;(3)评估可选的政策;(4)解释政治程序。4、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有“描述性的实证方法”和“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理解)研究方法描述性的实证方法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学科分类实证经济学试图解释世界规范经济学试图改善世界关键差别:能否验证其真伪性实证性表述可验证真伪性涉及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可能单从经济分析作出判断5、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前公共经济学阶段: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将国家经费分为六个项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2)公共经济学阶段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理论》一书,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20世纪80年代: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步,比如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对规制问题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更加关心公共政策对公共经济带来的后果。第二章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1、混合经济(名词解释):这是一个体制概念,是指经济运行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结合,而不是经济制度中资2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混合。2、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使两种机制能够有效地相互配合。3、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1)习惯机制: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2)命令机制:政府配置资源(指令经济、中央计划经济)。(3)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调节。4、自由市场经济(1)制度框架A.财产归私人所有,可以继承;B.自由交易(2)运行机理:自由价格体系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实现物尽其用;二是把商品及服务分配给消费者。5、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效率就是指在给定的投入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都得到了最好的利用,或者说为人们带来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理解)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深刻地洞察到了完全竞争在资源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效率优势。他指出:在“无形之手”——市场的作用下,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众人却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6、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1)帕累托效率:不损人而利己。(2)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境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差。(3)帕累托有效:竞争均衡。7、市场失灵(1)市场失灵的念: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2)经济学家们根据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将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两组: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包括缺乏充分就业、垄断成分、外部性、公共产品、社会公平。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因素,包括与不确定有关的问题、蛛网和其他收敛困难、市场均衡的时间。(3)一般来讲,市场失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B.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屁古发现并提出的);C.市场垄断;D.失业问题;E.公共产品问题;F.消费者无知;G.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H.国际收支平衡问题。8、混合经济及其特征3(1)混合经济:当今各国的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指出和管制等,来应付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2)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经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计划因素(政府干预)。(3)混合经济的特征:A、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B.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C.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方法”。D.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E.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上的自由(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9、造成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原因:(1)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2)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10、公共部门的主体、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象——政府(1)政府的基本特征:强制权和义务性(对选民负责)。(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政等级上和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上。(3)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A.生产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B.如何生产?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生产。C.为谁生产?这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产出分配的问题。10、政府的经济职能: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有配置职能、分配职能、稳定职能。萨缪尔森认为:除了上述职能,政府还应该承担“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11、关于政府失灵(1)政府失灵的含义: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者实现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官员政治的无效率或政治失灵)(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A.不完全信息B.动机问题C.未能估计到的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3)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A.政府的代表性遭到削弱甚至消失。B.政府的短视和行为的短期化。C.政府活动的低效率。(4)对政府失灵的纠正(领会含义):A、重新创造市场,恢复竞争。4B、对政府权力施以宪法约束。(5)强化市场型政府: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强制执行各种契约,同时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它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1、重要名词:(1)公共物品:使用权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2)搭便车:亦称“免费搭车”,就是指人们使用或者消费了公共产品,但是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换言之,就是人们在公共产品的使用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3)边际收益:指的是销售量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这一变化可正可负。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4)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5)无谓损失: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更没有被政府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得到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无谓损失”。(6)需求弹性:“需求弹性价格”亦称“需求弹性”,它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大小。换句话说,它衡量的是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该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多少个百分点。(7)效用:是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8)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该事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9)社会成本:就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10)寻租:通过政治程序获取某种特权,从而摄取资源的再分配行为。2、公共产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理解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识别四种分类:(1)纯公共产品: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5(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3)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4)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部拥挤的列车等。3、林达尔试图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关键在于规避道德风险。4、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的原因(理解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的关系):(1)某些私人产品即使由政府提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无谓损失;(2)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统一提供某些私人产品的方法,即给所有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需求弹性。5、庇古均衡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了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庇古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实现了;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下,个人预算内所有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都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6、外部性及其纠正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有1.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2.将外部性予以内部化;3.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外部性公共部门解决方法有政府规制和基于市场的政策或手段。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政府包括选民、政治家、使选民和政治家相连结的选举程序、以及官僚理论。2、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在于:者是基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由市场来决定,前者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过程来决定。私人部门场合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竞争,决策是以个人为基础作出的。公共部门场合主要机制是投票:产生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的问题。3、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了不同产品的一种消费组合,而消费者从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4、偏好产生的各种结果:(1)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官僚的偏好取代了全体选民的偏好;(2)集权国家中,统治者偏好取代全民偏好;(3)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的个人偏好取代整个社会的偏好。5、不同类型政府的决策。(1)柏拉图式的政府,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课税,用来支付政府人员工资;(2)专制君主政府,与公仆政府相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国家机器;(3)官僚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个官僚机构工资收入的最大化;(4)所谓的民主政府。指社会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国会,政府的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对抗、妥协、讨价还价的结果。6、投票规则(1)多数票规制:指的是一项决策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投票者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投票规则。6(2)投票悖论:早在18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多塞观察到了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它可能无法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到平衡,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这现象就称为投票悖论。(3)阿罗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7、官僚理论官僚理论中的官僚在这里指的是各级政府机构中任职的个人。官僚的行为特征有1.无产权约束;2.高度垄断;3.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4.由于公共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因此难以对政府行政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5.监督困难。第五章公共支出理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