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弊病及对策分析作者:覃丽燕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徐润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与发展研究——发浙江省为例2008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和健康水平,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1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并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这项制度的工作目标。截至2007年12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86^的县(市、区),农业人口参合率86.2%,累计门诊补偿7.1亿人次,住院补偿5943万人次,报销金额达591亿元,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基础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本文旨在对浙江省政府、11个市及87个农业县(市、区)近年出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定性分析,以及对2003-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人均筹资水平、住院受益率等12项主要运行绩效指标的定量评价与分析,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特点、问题和不足,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程度与筹资水平体现了全省不同经济类型地区低点起步,逐步扩大提高的特点;各地坚持实行了住院大病补偿为主、门诊补偿为补充的补偿模式;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医药费用构成比例、基金运行效率及农民满意度等各项主要指标均呈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发展趋势,主要指标均明显优于全国31省区市的平均水平,其中部分指标优于我国东部9省区市的平均水平。研究总结了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实施的四个特点:一是把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发展;二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整个农村卫生工作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三是致力于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效发展机制;四是探索多种合作医疗经办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研究发现的问题不足有:筹资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力量亟需加强、服务能力存在薄弱环节等。研究提出了提升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水平的对策:一是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二是调整和完善运行方案;三是推进农村卫生配套改革,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部环境;四是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五是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六是遏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本文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科学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如何科学界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过程中政府的责任;三是如何科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研究。2.会议论文聂春雷农村卫生改革对农村医药市场及农民用药的影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读2003本文分析了农村卫生改革对农村医药市场及农民用药的影响。文章围绕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民就医的情况、农村卫生机构对药品依赖的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合作医疗的区别、财政补助政策与农村卫生改革等进行了阐述。3.学位论文沈华清绍兴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与政策研究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绍兴市区实施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实施时间尚短,在资金筹措、规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绍兴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利益相关集团的专题访谈,焦点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较低的健康风险意识和合作医疗互助共济要求的矛盾,筹资水平不高与农民高期望回报的矛盾,自愿参保和高参保率要求的矛盾,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在回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中,回答可以抵抗疾病风险的占51.36%,回答可以报销或减免的占21.97%;在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中,有33.38%的农民认为身体好没必要参加,有23.91%的农民认为报销太少不值得参加;在满意度方面,70.01%的农民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在未来的参合意愿方面,有90.82%的农民表示明年会继续参加。以农民对明年的参合意愿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8个因素,纳入多因素模型,最保留在logistic回归方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6个,分别为个人收入、报销过医药费、免费体检、听说其他人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了医药费、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和知晓程度。研究表明,绍兴市区初步建立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资金统筹机制;选用了较为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补偿模式;初步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应该看到绍兴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影响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在保障范围上重医疗轻预防;财政投入尚欠加强,受益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基金的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合作医疗基金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缺乏有效措施,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难以遏制。本文提出要强化行政和法律支持;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新农合的社会化程度;尝试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环节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健全对合作医疗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约束医疗服务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体系;加快农村卫生的改革,构建新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4.学位论文周旭东农村卫生改革可持续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2008随着浙江省农村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供需双方的投入。从需方角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全面推开,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助逐年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逐渐成为浙江省农民防御疾病风险的主要保障;从供方角度,浙江省各级政府开始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进行投入,逐步矫正长期以来农村医疗机构补偿不足的问题。但是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时,能否按照预先设想的目标矫正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补偿不足而造成的一系列农村卫生问题?其中会受到哪些关键问题的影响?如何通过卫生体制和制度的系统改革使得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效果得以实现?农村卫生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农村卫生问题的制度分析,探索农村卫生改革的关键环节,寻找农村卫生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效率。一、供方诱导需求能力是农村卫生问题和制度变迁的核心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医生同时承担着咨询者和委托代理人的双重角色,医生有能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改变患者的需求偏好,从而诱导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再者,医生为患者提供的是一种个性化、经验性的医疗服务,这种服务属于垄断竞争,所以很难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来根除供方诱导需求能力。而且医疗服务是一种价格弹性很低的商品,患者对诱导行为几乎没有还价能力。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覆盖范围的扩大和补偿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供方诱导需求能力将更加明显。因此,供方诱导需求能力将长期存在,任何想通过技术或制度来消除医生/供方诱导需求能力的设想可能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或产生更大的“副作用”。政府卫生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服务提供者产生诱导需求行为的最主要起因。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一直作为社会福利性事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农村医疗机构提供卫生服务的价格与成本相当,甚至低于成本。从农村集体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的补偿一直没有到位,从而导致其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政府为了缓解医疗机构的经营困境,从政策上允许医疗机构对药品进行限制性的加价销售和特许服务自主定价。因此,医疗机构在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名义下,迫于生存压力,实际遵循的是谋利原则,“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医疗,轻预防”。农村医疗机构利用药品流通管制不当和自主定价的特需服务等制度缺口,诱导患者产生更多的医疗需求,从而推高患者的医药费用。造成目前“以药养医”、药价虚高、滥用检查等严重问题。同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也造成了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出于防范医疗纠纷的目的,反过来进一步诱导患者产生大量不必要的医疗消费。二、政府供需双方投入的低效率自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无论是覆盖率,还是补偿水平都在逐年增加,其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主要保障之一。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毕竟称不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其筹资、补偿水平低,统筹范围小,而且是仅限于大病的农民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具备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许多功能,其中对县级医院诱导需求行为的限制作用尤其薄弱,比如单一的按项目支付制、缺乏对供方行为的监督等。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供方制约作用的乏力,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导致农村医疗费用节节攀升,最终侵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让政府对农村需方投入的效率大打折扣。从供方投入的角度看,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投入也逐年增加。然而,对供方行为的监管不力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低下。另外,农村医疗机构的区域垄断也削弱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效率。不仅如此,对乡镇卫生院的直接投入也面临投入低效率问题。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的经营范围一直局限在卫生院所在乡镇,即使在农村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乡镇卫生院的经营限制也一直未被打破。另一方面,自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后,村卫生室都由乡村医生个人承包,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即使目前浙江省所见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也只是局限于药品配送、业务指导等方面,村卫生室的财务和人事管理仍旧是独立的。由于经营区域性限制、非一体化经营和农村常见病医疗服务的定位,乡镇卫生院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医疗技术发展都比较缓慢。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其次,随着农村现代交通的发展,农民就医的区域限制已逐渐消失,一部分追求高质量卫生服务的农民从乡镇卫生院流向县级医院;第三,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民选择去县级医院就诊。第四,对于农村常见病的诊疗,乡镇卫生院在便利性的竞争优势上又明显不如村卫生室。农民小病去村卫生室,大病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处于架空状态;第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农民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敏感性下降,部分农民放弃去乡镇卫生院就诊,而转投医疗服务质量较好的县级医院。因此,在这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乡镇卫生院在经营区域限制和非一体化管理等制度的约束下,医疗服务业务量日趋萎缩,经营效率低下。无论是医疗设备、床位的利用率,还是卫生人员的人均业务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要提高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效率必须先提高乡镇卫生院自身的经营效率。由此可见,在浙江省现有的农村卫生体制下,政府对供需双方的投入的效率问题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政府没有在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就直接通过加大对农村卫生投入,以期缓解和改善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一希望恐怕会因为农村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供方诱导需求行为而落空。三、浙江省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首先,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的逐步增加是浙江省农村卫生改革的前提。浙江省农村卫生问题大都产生于农村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定性和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只有逐步解决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才能矫正农村卫生服务提供者因补偿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诱导需求行为以及随之伴生的不当制度。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改变这些行为和制度需要克服供方的惯性行为。另外,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需要遵循“投多少钱,做多少事,出多少成果”的规律,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的项目要细化,对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