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093内部资料1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液态相嵌模型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改变。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由生物泵完成。食安093内部资料2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四、入胞和出胞:入胞:细菌、异物的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分泌。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极化: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极化。(网络资源)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反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4、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三要素)。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在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5、经典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突触传递。★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有粘多糖和糖蛋白。突触的传递过程1、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则会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经弥散很快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的改变,使突触后膜发生相应电变化。2、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经总和后,便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3、如果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经总和后,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呈现抑制效应。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立即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Ca2+的通道开放,Ca2+由细胞外流入轴突末梢,大量囊泡向轴突膜的移动并促使Ach的释放。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并与其相应的受体相结合时,会引起Na+、K+通道开放,其总的结果是Na+内流,出现膜的去极化,便产生终板电位,随着ACh的不断释放,终板电位不断总和,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会引发整个肌细胞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同上1)6、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及其收缩原理-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的微细结构骨骼肌是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每条肌原纤维又被肌管食安093内部资料3所环绕,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肌丝滑行理论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作为Ca2+受体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子构象的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白,同时引起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其结果是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被暴露,横桥将会立即与之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向M线方向移动,拖着细丝向粗丝的中央滑行,引起肌肉的收缩;同时横桥催化ATP水解。第三章血液1、血液的生理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定;2.营养功能;3.运输功能;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含义及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定义:由晶体物构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意义:1、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2、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胶体渗透压定义:由胶体构成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意义:1、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2、保持正常循环血量3、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它在致敏物质作用下能释放组胺、肝素等,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b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吞噬外来微生物及异物。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功能与中性粒细胞很相似,但其吞噬能力很弱巨噬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和异物、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识别和消除衰老的细胞及组织碎片。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4、机体血管内的血液既能保证畅通流动,又能防止渗血和出血。阐述其原因。5、人类ABO血型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6、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其机制。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赖于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就能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过程。外源性凝血途径:除血浆中凝血因子外,还需要由组织损伤所释放的凝血物质参与途径。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的概念。说明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及其生理意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评价指标:心输出量2、心输出量的概念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食安093内部资料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影响因素:a、每搏输出量:当心率不变时,每搏输出量增加,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b、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反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因此,在心率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3、心肌细胞有那些生理特性,与心脏机能有何联系?与骨骼肌比较有何差异?生理特性:兴奋性: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自律性:A、正常起博点与窦性心率B、潜在起搏点与异位节律:对于心脏内的其他自律细胞,在正常时并不自动发生兴奋,但其保持着自律的特性;传导性:房室交界处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其使心室收缩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收缩性。4、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的各种变化及相互联系。(参考)①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血液能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有瓣膜。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是从心房流到心室;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是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血管中也有静脉瓣,使得血液能按照一定方向留回心脏。②动脉内压力比较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的?心脏接受静脉回流的血液后,心室肌收缩,使心室内压力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力时,主动脉瓣开放,心脏内血液射入动脉。③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液是怎样返回心脏的?静脉血的压力低不影响它返回心脏,因为静脉血回心主要是依靠心脏的抽吸作用。而不是靠压力的。动脉血才是靠压力运行的。5、试述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生理意义。生理意义:(1)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2)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这一机体防卫和屏障作用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6、分析影响动脉血压及静脉回流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增大,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高低反映了每博输出量的大小。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压收缩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升高,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高低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4.动脉管壁弹性:正常情况下,相对恒定的;动脉管壁发生硬化时,收缩压舒张压使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关系:正常情况下,是相适应的。异常情况(大出血或患脓毒血症)下,动脉血压下降。第五章呼吸1、名词解释:呼吸:气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组成:肺呼吸、气体运输、细胞呼吸食安093内部资料5胸内负压: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之比(V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