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调及其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格调及其思考——读《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格调》一书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为保罗·福赛尔。全书主要描述了美国三大阶层中细分的九个小阶层的生活品味。首先作者先谈到社会等级在美国为敏感话题。美国宪法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在现实当中,社会等级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等级之所以被列为敏感话题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暴露或者比较自己的社会阶级。作者书中所说美国的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等级最为敏感,因为中产阶级对自己现有位置的不稳定而产生的危机感所致。中产阶级在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中产阶级的阶层流动较其他两大阶级更加频繁,而出于对上层阶级的渴望,和对向下垂直流动的恐惧,他们对于社会等级这个词就会变得格外敏感。从作者对三大等级的细细分类来看,美国的中产阶级在社会总群体中占大多数。而正因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他们的敏感外化为生活品味,使作者注意到生活品味与社会等级之间的紧密联系。本书的作者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各个阶级的生活品味,并且对中下阶级的批评最为明显。全书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向上层阶级的生活品味靠拢的价值导向。所以在下面的评析中,我将以价值中立的角度对美国的社会等级及其相应群体的生活品味进行再分析。二在本书中作者将美国社会分成了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而上层阶级中又分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又分为: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和下层贫民;下层阶级又分为:赤层贫民,看不见的贫民。作者划分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财富拥有量,而是风范,品味,认知水平。作者界定人们地位的关键因素是他们拥有金钱的方式,金钱的来源远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看不见的顶层一般都是通过家族资本积累代代继承的人所组成。他们有巨大的财产,居住在远离闹市区的地方,房屋华美。生活方式与旧时英国相似,喜好古典,自然,较为低调。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保证很有信心,所以不在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他们崇英的心理来源于他们对英国原有的贵族制的渴望,希望以财富的优势和其他阶层在生活和精神上形成差距。崇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向家族中的先辈表示敬意,使传统继续保留下去。看不见的阶层生活没有大的改变或者激情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的传统和对外界社会的有限接触所造成的。巨大的资产与独立与世人的生活方式使这个阶层与其他阶层差别明显。上层阶级在资产上与看不见的上层相比虽然稍有逊色,但是他们的资产和他们的工作量有巨大联系,他们一般活跃在商界和政界,与外界来往密切。作者对上层阶级的总结之一就是对思想和精神的关注极少。他们对利益和权利的重视超过的对思想和文化的关注。他们住所与看不见的顶层相似,但是内部设置较看不见的顶层更加繁华,娱乐性更强,更加现代化。上层阶级所特有的一个标志就是一口流利的法语,但是他们对法语的语法和口音并不是十分重视反而要避免语法和口音的完全正确。究其原因,法语在古代欧洲社会为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英语为下层社会的语言。上层阶级之所以学习法语大概与法语的历史渊源有关。而并避免法语的完全正确是出自一种美国特有的爱国情怀。不完全正确的法语使上层阶级的表面文化与其他阶级形成差别,是区分自己阶层与其他阶层的一个重要工具。中上层阶级是美国大多数人的理想阶级,中上层阶级的生活较前两层更有趣味。从大多数人对这个阶层的渴望可以看出美国人对理想生活的平均期望。这个阶层的人对于礼节没有前两个阶层那么苛刻,生活有乐趣和激情,财产充裕。中产阶级的人口数量占美国总人口的80%(作者统计),作者将其比喻为“可替换的零件”。他们对上层阶级的渴望以及对向下沉沦的惧怕造就了他们的生活品味。他们对财富的欲望外化为对财富拥有者的模仿和势力的特点。上层贫民的职业多为蓝领,具有一定的技能。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没有上层阶级那么重视,偏爱和听信广告。中层贫民和下层贫民最大的差别表现在工作的约束力上。赤层贫民与看不见的底层主要差别在与居住地和活动区域。赤层贫民活动自由,而看不见的底层往往被禁锢在一个小范围内并且受到监管。三从本书的阶级划分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经济条件为关键的所属职业来进行划分的,之后再从本阶层的大众品味来进行描述,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阶级设定一个外在标准。从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先赋地位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阶层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于中国相似,都是由于继承制度导致。而社会上的影响力最大的人群并不是“看不见的顶层”,即使他们在国家这个宏观场域中占有很大的经济资本。而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上层阶级中的上层和中上层阶级,因为他们把握了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生活的品味和习惯都来源于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经济地位(职业,家庭),有社会地位(影响力,权力),历史传统。习惯来源于个人,应该从生物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反应和在多次模糊意识中的实践中形成的。而历史原因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由于社会长期的发展中一些习惯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他们的惯习。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惯习,这也是每个阶层社会化的过程。每个阶层的品味凸显出的不光是一个阶层的经济状况,还有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看不见的顶层”的汽车没有上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好,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极度自信而产生了一种与世不争的谦虚。中层阶级中的中产阶级由于对上层阶级的渴望就把自己扮演成为一个上层阶级的人。而作者之所以可以看出“伪装的中产阶级”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伪装”,露出了有别于上层阶级的特点。不能完全伪装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根深蒂固惯习,还有他们与上层阶级的财富差距导致他们必须选择性消费。上层阶级对物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物品的原生性和稀缺程度,对于实用与否很少考虑。这种看似“多余消费”在事实上却是展现自己阶层地位的最好方式,从而与其他阶层拉开差距,使自己也变的“稀缺”。在本书中作者对宗教影响的分析很少,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占大多数。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宗教的理解会有偏差,而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的标准也不同。作者忽略了宗教的原因与美国社会发展有关,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法法律的逐步完善,人们更重视法律的规范。从近几年的美国影视文化来看是有出现作者所提到的“贫民化”现象。但这种表面的“贫民化”恰巧反应了美国社会的生活品味的趋同。社会等级可以反映生活品味,而生活品味也可以反映社会等级之间的变化。各个等级之间的隔阂和差距和生活品味的趋同一样开始减小,人们的思想逐渐在变化。社会中文化变得多元化和平等。书中还对从教育方面对社会等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由于社会等级不同,社会资产也不同,占有其他方面资源较多的等级其子女在教育资源上的占有也具有相同的优势。大学教育对今后未来的职业有很大影响,而职业又是划分社会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形成一个社会等级的横向循环——家族等级继承。另外,阶层之间的横向流动也较为明显,比如婚姻,交友。阶层内部的立体循环使得一个阶层进入稳定固化的状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民主发展和政治的需要,阶层固化的现象呈现淡化的趋势。从本书的最后的两个部分来看,作者所总结和回答的关于生活品味的章节恰巧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生活高品位的机械模仿。虽然社会等级不是单一的财富数量,但是生活品味也依然离不开财富的数量。作者对生活品味的评分表中,减分的部分表达出了对社会等级较低人群的生活品味的歧视。我认为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倡某一种生活品味,因为生活品味只是社会等级的一种生活外化的表现,不应该对不同社会阶级的人的生活品味进行高低比较。客观陈述其表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本书的目的。四格调一般分为可见与不可见。可见的格调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而这些物质又富含了不可见的格调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阶级分层的产物和表现。上层阶级对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看重,下层阶级对事物的使用价值极为看重。由于上层阶级在教育资源中占有特权地位,而下层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环境中处于劣势,教育所带来的成果——文化知识便成为了社会阶层的有力分割线。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取决于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了解,阶层越高,普遍受教育水平便越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越强,对艺术所包含的精神文化所产生的共鸣便越强,自然会产生对艺术的追求。随着人们对社会地位的重视,上层阶级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喜好便会受到更多人的模仿。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所置换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中,想要增加自己的权力、提高自己的阶层,文化资本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因素。从格调中所看出的不仅仅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不同方式,还有隐藏在“人人平等”的社会背后严重的“人人不平等”。社会阶层中的两个极端阶层的差距世代延续,阶层内部的世袭,资源占有不平等的延续,差距的拉大,这些都表现在生活格调之中。上层阶级不仅仅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占有特权地位,他们在社会整体的价值意识判断中依旧起着统治地位。他们定义着高雅与低俗、美与丑,他们所拥有的对社会的权力吸引着中产阶级,使中产阶级在价值观上肯定他们的“品味”,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普遍崇尚的“格调”。出于大众对格调以及社会地位的追求,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范围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人际交往关系中个体更加趋于理性化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仅限于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更多的是目的是期望通过交往活动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资本,使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有所改变。上层阶级保持长期稳定的现象说明了他们的交往原则之一便是同级交流。正因为这样,才有更多人模仿他们的“格调”,希望以外在特征使上层阶级接受自己,从而和他们交往,以此来获得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当人们对“格调”在头脑里产生一个判别范式的时候,人们便会根据这个范式行动。除了要向上流动之外还要保证现有的地位不动摇。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人们了解、清楚各个阶层的生活品味时,除了模仿上层阶级之外还要注意下层阶级。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都在致力于和下层阶级产生鲜明的分界线,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所处社会位置的高度。阶级个性在人们心中的十分重要。上层阶级用自己特有的阶级个性彰显自己的稀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层阶级用阶级个性彰显自己与下层阶级的区别。“格调”为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这个支持会带给他们一种满足感,同时也使他们对比自己阶层低的人群产生一种蔑视。于是,格调所导致的阶级意识歧视也会越来越强烈。五格调不仅仅限于保罗·福塞尔所描述的美国社会中。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存在社会等级,每个等级也必有自己的生活格调。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影响极大。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使中国人对于并没有商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财产产生“心向往之”之情。对于“暴发户”这种在社会中经济上占有极大优势的一类人,大多数人依然对他们有着蔑视和嘲讽。中国人对于钱财并不是不重视,和《格调》中说的一样,中国人也和美国人想相同,即金钱的来源。与美国人不同是中国人更加欣赏金钱积累的长期性和独立性以及金钱拥有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于事物所拥有的使用价值要更加看重一些。对于住所,人们看重的是面积和地段;对于服装和汽车,中国人看重品牌;对于言行举止,中国人更看重说话者的身份.......如果把中国社会按照保罗·福塞尔的三个大阶层进行分类,各个阶层的生活品味与《格调》中所描述的美国格调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比如西装、运动等方面。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传统形成的价值判断所带来的不同。中国的格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识就是品牌。近几年,奢侈品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品牌的价值慢慢开始超过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当马克思的“阶级决定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与国家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的头脑里便产生了一个“经济决定论”的概念,所有的根本原因便都成了“钱”的原因。奢侈品牌象征了一个人的经济实力,购买者相信奢侈品的极高价格在于它的极高品味。所以,中国的奢侈品购买者的品味时被动形成的,而这些品味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奢侈品的设计师手中。在中国,消费者想购买有“格调”的商品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价格,人们不看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价格是过滤一部分阶级最直接的手段,用价格保证上层阶级特有的消费权从而体现出他们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