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又称“精神动力学”,译自英文“psychoanalysis”或“psychodynamics”。主创人是弗洛伊德。之后其杰出的弟子荣格衍生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受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精神分析是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正式开端,也是心理学的正式开端。弗洛伊德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泛性论及精神病理学理化,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精神分析疗法实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四部分组成。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著作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奥秘》,本书主旨在于阐述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梦的解析》,最广为人知的著作,主要阐述了抗拒和压抑的作用;《性学三论》,阐述了“性”的内驱力——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性。这三部重要著作是精神分析学的三项奠基石,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1、泛性论在弗洛依德的理论中,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本着扬弃的态度,既不必迷恋信仰,也不应做简单的否定。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来解释种种典型的设计现象:运用性表达来唤起受众的某种心理情绪。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包括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本我也是本能冲动的根源,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3、精神分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和意识。意识: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潜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阂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潜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与意识一样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只是这种反映属于阔限下的低度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下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虽不被意识但未泯灭,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下意识。下意识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人意识,而把它们压抑在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真正的精神世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被压抑的潜意识总是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用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满足。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处在一定的“压抑”状态下。人们把潜意识的真实欲望不断压抑,这种压抑一旦得不到排泄,就会引起紧张不安感。因而,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能合理地引导人们的这种心理状况,营造潜意识表达的信息环境,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刺激购买行为。4、释梦理论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和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他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潜意识欲望)的伪装的满足,潜意识欲望通过梦来表现,必须经过一些加工和伪装过程,弗洛伊德称之为“梦的工作”,即“压缩、移置、意象及润饰。”通过这些工作,潜藏的欲望也就获得了一种伪装的形式,变成了显梦。反过来,通过对梦的表现形式的分析,就可以知道梦中所含的潜意识内容。将潜意识进行“压缩、移置、意象及润饰”之后而呈现的梦境,其中的意象或各个组成元素有着极大的心理容量,而意象与意象、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独立性很强,这样,梦的构成元素就处在一种松散的结构之中,一切时间的、空间的、意义的关联,在梦的意象之间表现为一种随机的关系,而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望和欲望,是保护睡眠的卫士。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5、心理防御功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二、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界的影响积极方面:强调人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他首次阐述了潜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重视人格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在医学心理学的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领域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消极方面: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它的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的,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高到物质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三、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设计心理学的影响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设计行为和用户消费心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包括用户选择、购买拥有、使用,以及鉴赏这一系列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设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则是以“创造”为核心的一系列设计行为;同时围绕设计的其他主体行为——制造、营销、管理、维护、回收等也应在研究中加以综合考虑。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是惟一涉及人的无意识、行为之下的潜在动因的心里流派。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设计师理解设计的消费者(用户)的潜在需要和行为动机,以及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为设计心理学探寻到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动机与需求,以及人们三重人格的需要。就设计者而言,精神分析心理学解释了设计者在艺术创造中“灵感来源”这一诡异、复杂的现象。而就消费者而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则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除了消费者的目的需要、对品牌的信赖、所掌握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这些理性动机外,还有就是消费者本人的个性特征、态度、注意、情绪、情感,以及当时情境等。因此,设计心理学所得的相关结论,与精神分析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离不开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即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解释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且含糊而神秘。因而,它引导人们理解了很多设计心理学中其他心理流派所没有涉及,研究到的问题,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四、由精神分析心理学所得到的启示现如今设计者对消费者的心理探索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关注消费者的潜意识。人的心理现象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领域。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而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正是潜意识对人的外在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那么,试设想如果设计师能够挖掘出人们潜意识的动机与需求,以满足人们生理上、心理上最初的本能欲望,这样的一件设计作品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享受,同时也能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因而,当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并不能将创意、想法仅停留在消费者的显意识层面上,而应当将目光投射到消费者潜意识上的需求层面,并且必须兼顾三重人格的需要,即自我、本我、超我的需要。以此来刺激消费者,并唤醒部分个体的一些特定的潜意识需要。但对消费者潜意识层的“挖掘”必须适度,不能过分的去强调某一潜在的欲望层,这样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为设计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对艺术创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即通过剖析消费者与设计者的心理,从而使设计师能够对所要设计的作品有准确的定位,已达到满足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