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任凭第三讲“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一、“三农”问题的由来及演变二、我国“三农”现状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时代性解决“三农”问题机制的时代性新世纪:调整工农城乡关系80年代:调整农业生产关系90年代: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三农”问题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由来与演变“三农”问题的演变规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三农”问题80年代:农业生产力落后50年代:农业生产力落后90年代:农村生产力落后新世纪:农村整体发展落后50年代: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一)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三农”问题1、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远古时代:人类靠渔猎和采集为生,活动分散,居无定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农业革命开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农民和村落诞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冶金技术产生,金属工具出现,手工业和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出现与增加,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城市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约5000年前),剩余产品增加与交换,私有制出现,“城”、“市”产生。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2、农业社会是以“三农”为主导的传统“一元社会”。城乡关系、工商业与农业关系出现,但并不存在“三农”问题: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是补充并由农业决定。乡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是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且数量很少。农民是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官僚、士绅、手工业者、商人等人口数量很少。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二)工业社会产生“三农”问题1、工业革命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工业化起步:1735年,纺纱机在英国首创,开始了工业革命;1784年,蒸汽机在英国诞生,开启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城市化相伴: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企业之间要求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高速发展。城市角色: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中心、商品的贸易中心和人类的主要聚居区。城市主宰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间,工业文明以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和速度向世界各国扩散,工业化浪潮在20世纪席卷全球的每个角落;现代城市发展从欧洲起步,向北美、拉美、亚洲、非洲蔓延,进入了“全球城市化”、“城市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由工业主导、城市主宰的社会。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2、工业社会是以工业主导、城市主宰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社会”。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突变,“三农”问题产生并不断凸现:农业比重日益下降,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乡村人口大量进城,城市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市民成为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二元社会形成: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市民与农民差别产生并不断扩大,“三农”发展缓慢,“三农”问题产生并不断凸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三)“三农”问题的演变规律1、“三农”问题的演变与工业化进程相关。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三农”问题的历史轨迹。工业化初期:“三农”问题不断积累工业化中期:“三农”问题矛盾凸显工业化后期:“三农”问题逐步解决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2、“三农”问题的演变与工业化模式相关。“三农”问题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密切相关,不同模式的工业化,导致不同模式的城市化,进而导致“三农”问题程度的差异:政府投资的工业化:要素配置计划方式;资本来源农业剩余;产业选择政府偏好;大城市优先发展;不能带动“三农”。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民间投资的工业化:要素配置市场方式;资本来源农业剩余;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起步,逐步提升产业层次;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先发展;能够带动“三农”。改革开放年代的浙江。外国投资的工业化:要素配置市场方式;资本来源国外投资;产业从资源密集型起步,迅速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中小城市短缺;不能带动“三农”。拉美国家。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3、“三农”问题的演变与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相伴随。每一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传统一元社会——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社会——现代一元社会。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计划途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有性:城乡分割。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趋于弱化:城乡分割体制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强化:政府、市场“两只手”作用,“三农”要素加速外流。中国计划经济年代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赶超型工业化重工业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弱工业化资本积累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农业生产力低人口政策失误工农“剪刀差”农业剩余产品要物、要钱、不要人的城乡二元结构设置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制度农业税土地集体化农资统一供应计划经济途径中国市场经济年代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与演变市场经济途径市场+政府途径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大批农民进城就业要物、要钱、要地、要利、不要人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工业化资本积累改革滞后农民进城难落户粮油供给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农业剩余产品工农“剪刀差”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剩余价值农业土地资源土地出让金农村剩余资金农业税收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农业增效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工农差距呈扩大趋势供求关系逆转价格下跌、卖难: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优质难优价竞争格局变化国内市场竞争:国内大流通形成、区域分工未形成国际市场竞争:绿色壁垒、反倾销、劳工标准消费需求升级消费结构:产需不对路消费需求:城市恩格尔系数下降、中等收入阶层未形成要素外流加剧物力:产品不等价交换、土地资源流失人力:优质农业劳动力转移财力: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收、金融资金、土地出让金二、我国“三农”现状(二)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社区建设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农村社会保障落后农村环境建设落后二、我国“三农”现状(三)农民素质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阶层差距呈扩大趋势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的趋势产业升级:农民素质不适应进城就业:非正规就业为主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全球化:跨国投资、国际贸易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要求进城农民:难以成为安居乐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年龄老化二、我国“三农”现状(四)后发区域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必需的要素供给紧张。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和人才紧缺。市场竞争的环境更加复杂.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了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三农”问题的解决更迫切了内部压力:协调发展的要求。缺乏工业和城市的带动。外部压力:缩小差距的要求。扶贫开发的任务更艰巨了贫困区域脱贫条件更差贫困农民脱贫能力更弱二、我国“三农”现状外出和就地转移41%农业所需37%可能的剩余22%(五)农民相对贫困化的问题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门槛抬高: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城市失业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农民素质下降:尚未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城市正规就业难度加大,农民进城就业稳定性降低。正规部门用工需求:相对下降正规部门用工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就业日趋规范:正规部门用工意愿下降农产品需求约束加大。城市农产品需求:新增十分有限农民脱贫难度加大。扶贫对象素质能力约束:就地开发和外出打工越来越难扶贫区域资源条件恶化:就地脱贫越来越难外部条件制约加大:市场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产品市场)、就业门槛抬高、要素约束加大二、我国“三农”现状(六)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关系呈恶化趋势资源消耗大幅增长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二、我国“三农”现状我想起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位经济学家叫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温家宝令我最感头痛的是什么?我想在目前来讲,主要是增加农民的收入。2002年3月15日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作者的话“我们的初衷是做一次正面宣传。但随着采访越来越深入,发现问题要复杂得多。”陈桂棣说,在土地改革、大包干和税费改革这三次农村三大改革中,有两次都是安徽农民走到了最前面,但安徽却给外界留下了灾民、小保姆、农民工的形象,他们最初想用笔把安徽的形象改正过来,当时安徽是全国第一个搞税费改革试点的省份,税费改革也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三个涉农大案利辛县路营村农民丁作明带头向县委反映村干部乱收提留款、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被村干部及乡领导记恨,在派出所被活活打死;固镇县小张庄村干部横征暴敛,村民上访要求清算村财务账目,刑期未满就当上村干部的村委会副主任竟然带着儿子,在众目睽睽下向村民清账小组的代表大开杀戒,造成四死一伤;临泉县王营村党员王俊彬等人向上级组织反映村干部乱摊牌、乱集资、乱罚款,结果整个村庄遭到执法部门镇压,1000多名村民逃到邻省,王俊彬被开除党籍,被公安部门作为犯罪分子通缉追捕,最后惊动中央,蒙冤的农民最终讨回公道。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012345678910199619982000200220049.0%4.6%4.3%3.8%2.1%4.2%4.8%4.3%6.8%6.2%从1997年到2003年这7年时间中,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结构1.822.172.472.792.893.113.200.511.522.533.51983198919972000200120022003城乡居民收入比6860236677032476847226229422293610493325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比率是3.2:1。而严格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统计指标内涵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统计指标,前者是指全部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后者则还包括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为下一个生产周期必须垫付的生产费用。从全国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大约35%属于需要垫付的生产费用。除此以外,如果把享受的公共服务等各种因素计算在内,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比率大概在5:1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主体为农户)生产要素分散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问题的实质:生产要素分散解决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入手:●生产组织机制(家庭为单位→企业为单位)●资源配置机制(家庭配置→市场配置)●分配机制(平均主义→调动积极性;社会统筹)农业、农村、农民问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