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景观营造及其模式的探讨-定稿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景观营造及其模式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建王伟(江苏省山水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8)摘要:当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消除地质灾害、恢复植被和土地资源,景观营造日渐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结合景观营造的策略首先是尊重矿山特点和景观安全,因地制宜与综合治理,根据矿山景观营造需要进行场地整治、地形改造和利用;二是注重生态恢复与人工景观绿化;三是利用微地形矿山特色元素和场地特征营造特色景观;四是引入园林造景手法,体现地域文化和艺术性。本文依据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践,总结出景观营造模式主要有单一绿化、园林景观、地质公园建设、矿山公园建设、湿地公园建设及绿色矿山建设等六种模式。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0引言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从2002年开始,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约48亿元,累计恢复治理矿山个数1263个,累计恢复治理面积1.1万公顷。通过治理,消除了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了地质遗迹与矿业遗迹,有效利用了矿业废弃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及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发生了变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消除地质灾害、恢复植被、摒弃废旧的设备及恢复土地资源等,而是更多地引入了地质学、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和城市化建设等先进理念。在尊重自然环境、2秉承矿山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科学、先进和艺术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将矿山露采边坡及废弃场地营造成为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的空间环境和富有生态、文化、历史等多重含义的景观元素,以达到矿区和周边区域的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文化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因地制宜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景观营造的根本原则。在消除各种灾害和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景观营造应结合矿区内残丘、孤峰、采坑等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地表水、地下水等宝贵资源,设置不同的保护区域,采用不同的模式,为这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场地营造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原则1.1尊重矿山特点和工程安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开发建设及旅游产业等相关规划,尊重矿山的自身景观特征和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及原有特色景观资源,治理露采边坡及废弃地,改造地形,通过综合治理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景观营造首先要消除治理区内的地质灾害及其他安全隐患,在体现矿山特色和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良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态人工景观。1.2因地制宜与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本着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了解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背景,充分掌握其自身的特征,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具体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结合景观营造取得最佳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1.3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结合点、线、面,反映其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特别是景观元素选择和构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矿山既有景观元素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元素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景观元素的特殊改造利用,是“资源再利用”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保留当地的特色景观,而且还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降低治理与改造的成本,从而最终实现节能3减排、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1.4体现地域文化和艺术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和景观特征,充分利用地域人文特点,将园林景观小品的建设和当地民俗、民风、社区和谐及企业文化相融合,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方法2.1地形整治及利用矿山景观营造前需先结合边坡及废弃地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地形整治,以便更好的满足工程安全与综合利用的需要。边坡的地形整治一是要满足边坡稳定条件;二是要满足边坡绿化或摩岩石刻等美化工程的需要。边坡稳定的坡度及安全平台设置应结合边坡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依据《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整治技术要求》等相关规范确定;三是边坡绿化坡度的确定必须保证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满足植被的生长需要,一般不宜超过50°。边坡绿化或摩岩石刻等美化工程,同样必须确保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岩体整体性好、岩面平整。废弃地地形整治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对矿区内原有道路,一般情况下可适当改造路面和坡度大的路段,避免过多的土方挖掘与调配;对于区内的孤峰残丘,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微地形条件进行景观营造;对于残留矿坑,结合水源条件和工程安全,营造亲水景观;排渣石(土)场在绿化造景前需进行地形平整,符合绿化种植等相关要要,一般纵向坡度控制在10~15°,并配置相应挡土墙和截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营造。2.2植被选择与景观绿化正确选择植物种类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功与否和标准高低的关键。针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恶劣、边坡岩石裸露、废弃地凹凸不平、石渣成堆、土壤贫瘠等特点,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岩土特性,一般选取耐旱、耐瘠薄、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边坡绿化技术工艺一般采用喷播、鱼鳞坑(种植槽)穴植、植生袋、藤蔓植物攀爬、苗木补植等方法。废弃地一般采用混播、混种、分期分片栽植、铺草坪等多种形式。4绿化植物作为景观的造景元素,首先是具有美化和欣赏功能,其次是可作为改良土壤、修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另外植物具有对建(构)筑物等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及空间造景功能。景观绿化尽量选取园林景观植物,使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3场地特色景观营造矿山是感受和认知工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场地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改变、人的情感寄托等。场地特色营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营造,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和场所;二是结合地质遗迹保护,建设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科学价值,发挥其科普宣传功能,寓教于游,使之成为科研和野外地质教学的良好场所,成为具有科学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观光地;三是结合矿业遗迹保护建设矿山公园,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业遗迹资源,在为人们提供浏览观赏景观场所的同时,促进矿山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结合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企自身条件,打造矿企内部及周边环境,改善企业生产和人居环境。2.4园林造景手法的引入矿山景观营造应从中国传统的景观手法中汲取元素。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引入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更是提升了整个矿山边坡废弃地景观的意境和层次。中国园林造园手法主要包括掇山理水、建筑小品、花木配置、塑像雕刻等,加上意境的蕴含、隐喻及象征,对矿山综合治理和景观营造具有借鉴作用。如对废弃地而言把凹陷建成景观湖或湿地,因地制宜设置广场、凉亭、雕塑、植树铺草及园林景观小品等;边坡配置安全景观护栏,适地建造半悬式亭台,削直岩壁,形成摩崖石刻场所,周边加以景观营造。通过园林造景手法打造一处观光、休闲及游乐的场所。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考虑其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结合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及“矿山复绿行动”等相关规划和要求,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多重修复造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结合江苏实际,矿山地质5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主要有:植被恢复单一绿化模式、城市道路沿线及居民区周边园林景观模式、结合地质遗迹保护的地质公园模式、结合矿业遗迹保护的矿山公园模式、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模式及绿色矿山模式。3.1单一绿化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恢复植被为主,是我省普遍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绿化模式。该类工程主要分布在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河流湖泊周边、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周边。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对裸露边坡和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视觉污染。该模式特点是工艺技术单一(以复绿为主)、见效快、投资相对较低。对露采边坡主要采用喷播、鱼鳞坑(种植槽)穴植、植生袋、藤蔓植物攀爬、苗木补植等方法进行绿化;对废弃地治理以复垦利用为主,益农则农、益林则林、益渔则渔、益牧则牧。部分以混播、混种、栽植等形式进行绿化。以苏州市为例,至2013年底,围绕着太湖流域、沪宁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沿线、高新产业园区、天平山等风景区,共完成宕口整治205个,治理总面积1433.1万平方米,其中边坡治理面积490.2万平方米,废弃地治理面积942.9万平方米,增加耕地面积610.7万平方米(折合9160亩,占废弃地治理面积的65%),总投资近7.98亿元,治理单价平均约55.68元/平方米。3.2园林景观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规划区或居民集中居住区。营造景观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矿山遗留的独特地形地貌景观,在消除地灾等各种隐患,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艺术的手法对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景观绿化,辅以廊、亭、道、泉、摩岩石刻等景观元素,形成以主题公园、文化游憩广场等主要形式的景观节点,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该模式特点是以景观建设为主,工艺相对复杂、投资相对较高。省内代表性工程主要有徐州市东珠山、金龙湖,苏州市高景山、旺山、白马涧,无锡市阳山、钱桥山泉广场,淮安市盱眙都梁广场等。3.3湿地公园模式湿地公园模式是针对采煤塌陷地地质环境治理所采取的景观营造模式。江苏省采煤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徐州,塌陷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其中未稳沉塌陷区6占80%,塌陷区水面占65%。塌陷地以每年约26平方公里递增。塌陷地治理主要在稳沉区,治理措施主要采用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煤矸石充填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代表工程有徐州市贾旺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徐州市泉山区九里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总规划面积52.87平方公里,分核心区、控制区两个层次。其中核心区面积约为15.98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面积约为36.89平方公里。该项目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于一体,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的里程碑式项目,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建成的潘安湖湿地公园分为北部生态休闲健身功能区、中部湿地景观区、西部民俗文化区、南部湿地酒店配套区、东侧生态保育及河道景观区五个部分。项目总投资8.03亿元,成为南北兼容,自然和人为和谐,集湖泊湿地观光、休闲健身、总部经济、论坛会都、高档住宅、养老养生、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中国最美的乡村生态湿地”。拥有“林在水边、水在林中、鸟水相连、水波涟涟、草木茵茵、小船荡漾、岛屿萦回、池杉成林”之美景,成为徐州市一张靓丽名片。3.4绿色矿山模式截止2014年8月,江苏省共有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6家,其中,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金坛盐矿已成为全国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的35家企业之一,成为首批符合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企业,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占全省矿山企业(2013年矿山数量)的1.83%。依据《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和《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等相关要求,矿山环境治理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园林绿化与景观营造,达到“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5%以上”绿色矿山建设环境保护要求,为矿区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该模式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着重于矿区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矿区绿化覆盖率,以景观营造步道及运动休闲广场,结合和谐社会与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矿企的健康持续发展。南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