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负荷的基本原则训练实践提出的问题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负荷原则的应用范畴练多少怎样练竞技需要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负荷原则周期安排原则区别对待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有效控制原则负荷的内容负荷的量度负荷的实施练什么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1、提高专项比赛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2、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3、儿童少年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负荷内容结构•4、早期基础训练阶段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衔接起来。•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強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調结,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二、有效控制原理的科学基础•(一)现代控制论是实现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信息传递方式(反馈)传递(反馈)的要求同步传递快速传递滞后传递边练习、边讲解、边指导练习后25秒钟内立即进行讲解、指导练习后25秒钟后讲解、指导训练中信息传递的基本方法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运动器械反馈装置修订计划对比分析控制主体被控对象运动员状态(成绩)输出控制信息负荷等反馈信息通路按新方案实施反馈输入信息人才资金等输入扰动因素(观众、裁判)获得反馈信息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图1、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2、运用信息反馈进行监测和调控训练过程3、了解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4、运用选材对象状态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材。5、利用赛前和赛中获得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赛中的战术调控。6、利用获得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创造新的技术、战术、方法与手段。7、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智能水平。8、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9、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二)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变更原因主要变更期望主要变更方法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降低运动负荷保持负荷适宜度运动创伤技术状况不好课间作用变化周间作用变化体力状况不好力争接近原计划争取实现原目标进行弥补性训练保持负荷适宜度变更训练内容变更运动负荷增加负荷量变更训练任务变更训练内容降低运动负荷•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中小学运动代表队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初级形式初级业训形式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专项业余体校中级形式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中级形式中级业训形式高级业训形式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行业系统、高校代表队国家集训队高级形式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我国三级训练体制及相应训练阶段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中小学课外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1)制定各项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2)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3)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美国训练体制示意图国家集训队大学生代表队高中代表队小学、初中代表队企业俱乐部奥运会训练中心私人俱乐部古巴运动训练体制示意图国家队寄宿学校普通少体校学校训练队体育学院省体校奥林匹克训练中心青年体校•2、建立和強化正确的训练动机•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负荷能量物质消耗负荷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恢复能量物质再生•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期•(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其时间构成周期类型时间构成多年周期年度训练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日周期2-20年1-3个大周期准备、竞赛、恢复期各1个每个大周期10-30周4-15周7±3天4-20次课1-3次训练课(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給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力量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过度负荷出现的不适应症候包括:1、慢性体重下降2、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3、慢性肠功能紊乱4、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鼻塞和发冷6、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7、周身性肌肉紧张8、疲惫不堪、失眠不安游泳赛艇60年代80年代中距离跑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次数:训练中重复练习的次数时间:一个统计单位(一次练习、一次课、一周、一年或其他单位)训练的总时间距离:完成各种周期性练习的距离重量:完成练习的总重量负荷量指标负荷强度指标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增加负荷的形式直线式: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负荷强度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基于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的不断增加。适用于初学者。阶梯式:练一阶段,保持一段,每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以日为单位,负荷呈现阶梯上升,以周为单位,负荷表现斜线上升趋势。优秀、等级运动员,初学者波浪式:负荷的增加有起有伏,每次负荷下降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稍低,然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优秀、等级运动员,初学者跳跃式:训练负荷按跳跃式增加。优秀运动员采用。•(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样性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生物学特征性别年龄形态发育节律心理学特征气质个性动机社会学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文化水平训练学特征年限水平负荷能力所处训练时期阶段场地气候同伴环境•(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及时准确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超量恢复: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资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即完成了一次训练负荷后恢复的全过程。•(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准确判断疲劳程度1、自我感觉肌肉僵硬局部酸痛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力不从心2、外部观察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技术表现差3、生理测试呼吸肌耐力测定体位血压反射测定皮肤空间阈测定膝跳反射阈测定肌张力测定心电测定脑电测定视觉光临界频率阈限测定4、心理测试1、训练学恢复手段1、合理地安排好间歇与休息2、合理确定训练内容、选择好训练手段和最佳程序的设3、合理安排负荷,注意负荷节奏4、根据负荷的大小决定间歇的时间和方式5、依据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健康状况决定间歇时间与方式6、采用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练习手段7、采用减小训练负荷进行有效调节8、变换负荷的方式和训练的环境,调节心理负荷9、通过适当增加练习手段,减少局部肢体负担过重,减轻疲劳10、通过增加强度来提高负荷,以便促使机体产生更好的超量恢复效果有氧混合无氧比赛(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2、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恢复手段与方法•(1)营养•(2)物理恢复手段:按摩、淋浴•(3)心理恢复手段:自我暗示、放松、气功以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爱好、良好的人际关系•(4)睡眠•(5)其他:吸浓度氧、电刺激、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