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轮-《保教知识与能力》讲稿-(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模块比例题型学前教育原理31%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33%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36%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活动设计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20%非选择题:约80%第一阶段统讲大纲第二阶段讲解真题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如下:-2-学前儿童发展大纲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发展的涵义1.发展:不同于“生长”、“发育”,内涵更为丰富(1)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2)发展的历程包括人的一生(3)发展涉及多个领域(4)发展不仅包括向前推进,还包括衰退消亡2.婴幼儿的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过程。同时,儿童发展还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儿童发展与动物发展的不同在于:儿童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2)儿童发展与成人发展的不同在于:二者发展水平的差异。婴幼儿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4.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人之间的差别)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个体的不平衡)(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2)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发展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遗传、家庭、幼儿园等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归纳为两大类: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一、客观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素质2.生理成熟——爬梯实验(二)社会因素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宏观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1)教育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2)家庭对学前期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二、主观因素:(一)主观因素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内部原因(二)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提出不同观点。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复演说”);盖塞尔(“成熟势力说”)。2.环境决定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3.二因素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为了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后被统称作“二因素论”。-4-4.相互作用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总结:1.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2.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5-大纲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成熟势力学说\代表人物:格赛尔1.双生子爬楼梯试验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一个是从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学习爬楼梯,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2.基本观点(1)遗传基因决定儿童的发展顺序格赛尔认为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个体的发展都是按照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2)发展的性质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变化,而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是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因此,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3.发展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幼儿的发展有自身固定的顺序: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2)相互交织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相互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最终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3)机能不对称原则:尽管发展平衡,但最终会有一边占优势。(4)个体成熟原则:在儿童尚未成熟之前,有一个准备的状态。这个准备状态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成熟是受基因控制的过程,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它的程序。因此,是成熟决定着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着成熟。(5)自我调节原则:儿童的发展有自身发展的节奏,如发展的步伐有时较快,有时较慢。儿童对发展的节奏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4.教育的启发(1)尊重儿童的天性,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2)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在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6-(3)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当孩子处于发展质量较高的阶段,即儿童较平和、乐观、稳定时,应对他们要求严格一些;相反,当孩子处于发展质量较低的阶段,应客观看待他们的表现,耐心等待他们度过这一阶段,不要急躁、不要肆意惩罚,避免伤害他们。5.对理论的评析(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与发展的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尊重儿童的重要性。(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3)发展的事实带有太多的多样性,因此争议集中于是否存在一致的常模。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的基本机制是条件反射,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形成的新的行为。一、经典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7-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行为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1.人的发展就是新行为的习得新行为,行为形成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2.否认遗传对发展的作用,强调外在的刺激或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2.儿童行为的强化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行为的习得,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我们利用“反应--强化”原理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正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增加而增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消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目的都是加强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3.强化原理的应用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8-而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消退,这就叫“矫正”。4.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针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运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由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器,在学校中开展程序教学,从而在上世纪中叶引发了一场教学改革。机器教学的原则有三点:1.小步子原则;2.主动参加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3.及时反馈:承认个体的差异,保证学生和教材之间连续的相互作用。机器教学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并没有推广到足以使教育改观的地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学的普及,机器教学的三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它无疑对网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迪。5.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格是个体的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的行为历史上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具有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格也是可变化的。在他看来,人格终生都在变化,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2)保持过程-9-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3)运动复现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也称“产出过程”,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在初期,可能示范的不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新行为的习得与新行为的践行是有区别的,所习得的行为是否进行践行取决于该行为是否得到了强化。这里的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榜样行为得到的强化)和自我强化(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肯定和奖励)。2.观察学习的模式(了解)(1)行为模式;(2)言语模式;课堂传递(3)象征模式;大众传媒;(4)抽象模式:3+2=5(5)参照模式:例题、例句;(6)参与性模式:边看边做,边做边看(7)创造模式:多种榜样行为加以组合,形成新的行为;(8)延迟模式3.社会学习的研究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班杜拉明确指出,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怎么在后天学习的呢?著名的“波波娃娃”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①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②行为的表现(真的这么做)与行为的获得(知道怎么做)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10-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③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分享、帮助、合作、利他等)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其效果甚微。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四、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1.创设丰富的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2.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3.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4.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一、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1-1.关于梦的研究梦的本质是受压抑的愿望经

1 / 1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