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常识(一)第一节概述一、音韵学内容1、什么音韵学?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3、汉字读音演变的历史分期: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中古音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法言《切韵》、宋·陈彭年《广韵》以及其他韵书、韵图和古典作品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系统。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5、汉语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区别和联系: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6、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共同点: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分析语音。不同点:(1)目的不同。现代为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音研究为解决阅读古书,如古音通假、古书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2)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3)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כֿ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今天看起来很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白居易的五律《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另外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二、古今语音的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1)语音是变化的: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A、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广韵》都属“灰韵”。B、谐声字不谐声。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两种读音;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读音;从“京”得声的有“景、鲸”和“谅、凉”、“掠”等三组读音。C、古韵母和现代韵母的不同,也可以从叠韵联绵词方面看出来。某些古代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不叠韵,如仓庚、芣苡、峥嵘、绰约、纷纭、陆续等。声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所体现。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不相同,如玄黄、缤纷、容与、萧瑟、憔悴、匍匐等。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都不是双声叠韵词了。D、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韵书的韵部也与今不同。东-德红切;山-所间切等。《广韵》有入声韵部,“觉、月、角、竹、璞、浞”等字都是入声字;“谈、侵”等字收“-m”尾,现代普通话中没有。E、通假字《出师表》“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战国策》“女朝出而晚来,吾倚门而望”,“女”通“汝”;《汉书·刘向传》“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F、异文“蒂”又写作“蔕,从艹,带声”,以“带”为声符;“溯”又写作“泝”,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楳”,以“某”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诸如此类,都属于古今音变的现象。三、古音的基本概念(一)声母部分1、声:即声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母、聲、紐、聲鈕或音鈕(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其餘的音叫做韻母。①字母: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或叫双声,同一声母用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冬、端、丁、多”等表示。)传统音韵学归纳了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这一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②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2、清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五音、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音(宋元时分出)【五音】音韵学家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包括—清与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清声发音时不带音的辅音浊声发音时带音的辅音全清不送气的清声次清送气的清声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根据气流或浊化的程度分类唐代参照梵文“体文”创制字母:古人翻译佛经要学习梵文,梵文的字母叫“悉昙”(siddham),分为两种:一种叫“体文”(即声纽),一种叫“摩多”,又叫“转声”(即元音)。唐人受梵文“悉昙”体文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体系,给汉语创制了字母。“守温三十六母”:《玉海》:“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里面有一个写的很坏、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个字。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六字。【三十六字母】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是唐宋音韵学家在“守温三十六母”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日[]鼻齿音半齿音喻[j]y半元音匣[γ]晓[x]h舌根来[l]l舌尖边半舌音疑[ŋ]ng群[g]溪[k‘]k见[k]g舌面后牙音床[]禅[]穿[‘]q照[]j审[]x舌面前舌叶音正齿从[dz]邪[z]清[ts‘]c精[ts]z心[s]s舌尖前齿头齿音娘[]澄[]彻[‘]知[]舌面前舌上舌音泥[n]n定[d]透[t‘]t端[t]d舌尖中舌头微[]奉[v]敷[f‘]非[f]唇齿轻唇重唇影[o]喉音喉音明[m]m次浊滂[p‘]p次清並[b]全浊全清帮[p]b发音方法双唇发音部位新名唇音发音部位旧名三十六字母与现代声母发音方法、部位对照表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发音部位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清浊清浊bpmfdtnlgkhjqxzhchshrzcs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一、概念: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几个元音或元音加辅音。如果音节中没有声母,那整个音节便都是韵母。二、对于韵母的分析1、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⑴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在现代汉语中,韵头共有i、u、ü三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是没有的,它是由中古[i]、[u]的结合音[iu]演变而来的。⑵开口呼与合口呼在现代汉语中,共有开、齐、合、撮四呼,中古时期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而没有齐齿呼和撮口呼,这种情况反映在宋元时期的韵图中。“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