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毒奶粉原因一、个体层面1、小农散养奶源分散,原料奶质量控制难度大(即源头控制缺失)2、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添加三聚氰胺3、事态迟扩大原因:消费者的食品危机和权利意识淡薄4、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二、企业、组织层面1、三鹿集团见利忘义和盲目扩张,故意隐瞒真相,一再拖延。(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事态迟扩大原因2、三鹿集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即采购和检验。不注意奶源建设和原奶质量(内部人控制96%股份,股权分散,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3、经营模式不合理,应对企业危机的措施不合理,不勇于承担企业自己的责任,导致风险失控。三鹿集团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等方式,掩盖三鹿奶粉导致婴儿患肾结石的事实;对经销商隐瞒事实;推卸责任;前后发布矛盾。三、政府层面1、对食品安全监督机制的失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等问题,同时又缺了一个权威主题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2、政府处置不力,存在监管死角,报告不及时。(质量认证和有效执法是两回事)中国立法要求卫生部门负责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但仍无法覆盖到空白地带。3、上报制度只对上负责,不对消费者负责。上报制度是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当地政府须向上级政府层层报告,而非消费者通报。4、存在免检制度。名牌企业的产品可以免检。5、添加剂检测种类严重偏少,而且检测三聚氰胺方法存在缺陷。意味着,新出现的添加剂只有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才会被列入检测标准。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农药残留的监测指标有4000多个,而中国不足300个。检测三聚氰胺用蛋白质检测法和凯氏定氮法。6、市场失灵,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政府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四、社会层面1、国家质检总局在三鹿事件的监督问题上有很大漏洞,相关的质检部门没有本着对人民大众利益负责的态度,监管不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等问题,同时又缺了一个权威主题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2、垄断者的产量决策寡头垄断是一种产品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生产或经销,而这几家厂商中任何一家在该行业的总产量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三鹿集团是处于卖方垄断的中国乳业,07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市场占有率达18%,连续14年位居国内奶粉市场占有率第一。3、法律法规不够完备和食品标准严重滞后。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套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仍然严重滞后,现有食品法律法规条文过于笼统,难以操作。案例:光明被指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大众断轴事件;丰田召回门;五粮液幸运糖精超标;康师傅自来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