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研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背景近三十年来,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毛入学率超过20%),高考制度渐渐暴露出许多不适应之处。社会各界要求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当前,教育战线无论是一些高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高考改革的路径与方法。高考改革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之势,对若干问题的认识亟待理清。主要研究内容一、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作用二.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三.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及评价多样化的研究四.高考制度改革趋势的探讨一、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作用•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之一的高考制度,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就提出了研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的问题。•近30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1985年开始了标准化考试的试验;同年,为纠正以高考成绩评价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开始试验高中毕业会考。•1993年,实行了会考基础上的“新高考”改革,也就是“3+2”科目改革,确定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指导思想。•1997年实行高校招生计划的并轨改革,将原来的两轨变为一轨。•1999年,为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广东省率先实行“3+X”科目改革,到2002年,推广至全国。•1999年,天津、广西等省市开始试行网上录取,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录取制度的公平,至2002年全部实现网上录取。•2000年,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季高考改革,开始改变一试定终身的体制,为考生增加了选择的机会。•2003年,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验,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高考时间由7月改为6月。•对考生年龄的限制也逐步放开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高考制度逐步走向公平、科学与完善二.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从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尤其是2002年以来,部分省市采用了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否能够顺应这些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当前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激烈的“素质派”的言论是取消高考制度,改良派的观点是积极稳步的改革高考制度。•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用统一考试分数选拔人才与其他标准相比更为科学和公平。•高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不容质疑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正是体现了这种双面影响。•1.问卷调查的视角•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显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的实施效果总体上较好。•(1)对引导中小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效果较好;•(2)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比较合理,命题比较科学;•(3)比较公平;•(4)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较高;•(5)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较高;•(6)现行高考制度带来的竞争压力,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7)统一考试是学生最好的升学竞争手段。•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评价指标不全面,高校过分倚重一次高考成绩录取学生。高中教师认为这不利于对他们教学水平的真实评价,家长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教师认为这不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大学生认为这不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后续学习。•(2)没有体现出高校各类人才培养对考生科学素质的不同要求。•(3)大学新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最欠缺的是道德素质,其次是心理素质。•(4)大学新生在知识素质上最欠缺的是知识宽度。•(5)大学新生在能力素质上最欠缺的是应用能力,其次是创新素质。•调查显示,两个十分集中的焦点问题:•一是关于高考志愿的问题。•二是关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问题。•其中“综合评价”问题,体现出民众对素质教育理念落实的期望,与“实施多元综合评价”的高考改革思路完全吻合。•2.理论分析的视角•高考对教育的作用机制,通过“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或者严格说来的“招考标准的科学化程度”起作用,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消极面说,通过“不考什么,往往就不教什么不学什么”或者严格意义上通过“招考标准的缺陷”起作用。•高考对社会的作用机制,则通过录取结果来反映,这客观上形成了“成功者”与“失败者”心态,进而左右了教育的心态。•在高考就高考目的、过程、结果考察,外部社会功能日渐强化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矛盾情况下,高考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高中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就过程而言,高考过程作为选才的过程,是高考目的的展开过程.它由选拔者—高校、被选拔者—高中生、选才标准、选才方法四个基本的要素集合体组成。•高考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高考过程的双面性规律、导向性规律、竞争性规律。•就高考结果而论,它事实上对学校教育造成了双面影响,我们要继续凸显的是高考的正面功能,对于客观存在只能逐步减轻的负面影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依赖全社会正确的处理方式。•按照“多元综合评价”的招生方案,或者按照培养目标的理论与技术或者技能定位,来招录学生,就会加强高考的正面影响,凸显高考对教育的正面功能,引导教育的多元健康发展。•高考实行多元综合评价,意味着不同主体间的责权分开,考试机构、大学、中学或基础教育部门,他们在学生的评价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他们各自的评价都有不同的目的与指标。•考试改革是应该的,但考试机构的测量评价,永远满足的是大学招生的共性,个性化的评价,只能辅助于其它方式,但责任主体是大学。•在高考的高利害性不减的情况下,高考的任何改革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是减轻高考的客观压力,二是增大学生的承受力。•3.比较的视角•美国、欧洲的英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的招生考试,和我们面临不同的国情,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传统与现状,借鉴他们的改革需要慎重。•就与教育关系的基本理念而言,可以表达为“分别责权,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招考”。尽管如此,高校招生考试依然是一把“双刃剑”。克服它或者减轻它的负面影响,依然只能是各相关主体,各尽其责,各行其权。三.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及评价多样化的研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我们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新一轮课改的实质,以多元评价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评价多样化的新理念。1.中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学业水平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根据理论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及具体测评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际效果可以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综合评价方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领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提高了认知同化、顺应的质量;•(2)通过该方案,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及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通过该评价方案,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4)该评价方案,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弱了学生的应试压力。2、高考在构建学业评价体系中的作用•针对新课程的实施,到2007年有4个省开始新课程标准高考试卷的实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及论证:•⑴高考科目的设置;•⑵高考内容的改革;•⑶高考评价内容多元化,即不仅应包含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技能、学习的经历、经验及方法,还应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方位评价•⑷高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即以单一纸笔测验为主体,试卷增加小论文形式,适当增加口头检测、行为展示、成果展示、实作评价等作为单一纸笔测验的补充以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⑸高考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高考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即从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从多个纬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打破传统评价以卷面分为唯一标准的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采用分数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业情况形成综合评价量表,以适应高考录取的需要。4、2007年新课程高考方案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课程领域的完整和模块的必修保证了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又以科目和模块的多样和选学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二是高中新课程兼顾了认知类学习课程和体验性学习课程。这两类学习活动应该寓于所有的课程科目之中,但不同课程科目对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总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高考纸笔考试,对检测认知学习水平有优势,体验性学习水平却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检测出来。因此,体育、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特殊专业外,一般不列入纸笔考试的范围。•新课程高考方案与往年相比概括起来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科目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既有共同基础要求,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2)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选修I的部分选修模块(3)试卷形式设置“选做题”。同科考试试卷分为必做与选做两类试题。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办法,试卷提供的考题要对应和满足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选修模块的不同选择。这是高中新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高考中的体现和反映。。•(4)考生普遍实行分文理科类报考,高校招生计划分文理类进行招生,录取分数线分文理类分别划线;划分文、理,将更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使学生可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5)设置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一新高中水平考试性质的科目,同时适当调整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6)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机制,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高等学校录取时,需认真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7)计分方式全部改为原始分。在广东新方案中,考生考试成绩不在使用标准分而以原始分形式呈现,各考试科目组的总分,分别按考试科目组的科目考试成绩累加合成文科类、理科类考生总分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8)考试目标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在高考中的变化。四.高考制度改革趋势的探讨•1、如何更科学、准确地选拔人才?•从共性角度看,评价和选择人才应该是综合应用多种标准,逐渐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全国命题、分省命题、分类命题。与其照顾地区差异,不如照顾人才差异;与其分省命题,不如分类命题。可考虑取消春季考,借鉴台湾联考做法,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开考,两种高考各司其职。•科目设置模式,坚持“高中水平考试+高考”模式,高中水平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即可,建立在高中水平考试基础上的高考笔试不存在偏科的问题。•如果高考科目设置实行“3+1”,高中水平考试覆盖其他科目。•语文、数学必考,数学应文理科分卷,没有必要迫使文科生学很深的数学;外语对普通本科或重点大学为必考,对高职高专则不必强求,或作为一种资格考试。•其它6个学科选“1”个,作为专业相关学科。应加大试题难度并赋以较大权重。•6门选考科目试卷应大体等值,防止认为“政治”容易考而一窝蜂选报政治科等现象。•2、如何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外,引导中学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