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育学,心理学刚刚开始开始打。这份资料根据南师大和北师大的书整理下来的(结合了同学辅导班的笔记)。其中前一二三章考得最多,祝你们好运~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辛苦打出来的,所以希望各位手下留情,不要给低分。比较喜欢自己辛苦成果得高分~~谢谢!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三有)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纵横衔接。3.教育的功能:(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本质特点)(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大众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教育主题确定(教师);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学内容);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了解】(2)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3)非制度化教育: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2.中国教育学思想孔子: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孝和仁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结合)。墨翟: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道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礼记》中的《学记》: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世界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擸等(循序渐进)3.古代西方教育学思想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政治家、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诚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古代印度:1僧侣祭祀2刹帝利3吠舍种姓4首陀罗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广设庙宇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国家化)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初等教育义务化)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教育法制化)教育发展的过程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以人性反对神性古代中国近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古代埃及:文土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的特点罗马帝国:神学和七艺①夏朝②西周{国学与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春秋战国:私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④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专制主义⑤隋唐以后:科举制度⑥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四书五经⑦明代以后:八股文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按年龄来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政治学)4.教育理论的形成阶段夸美纽斯写出《大教学论》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人类(“泛智教育”)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堂的开始。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绅士教育;《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遵循自然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2.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标准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辨析题】——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教材传统教育: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注重知识《普通教育学》课堂现代教育:杜威学生中心教育即生活注重能力《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做中学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总之,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合理的)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是有科学知识的人)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理论(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1)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资本的形态,它是人的资本形态2)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3)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和精神收益。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舒尔茨推算出教育对国民增长的贡献是33%。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两个观念,一次飞跃)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而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泰勒:文化是一个符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与教育之间似乎..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说2.学校文化(两学文化:学校、学生)——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不是个人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观念..为核心,以目标..为动力(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①保证学校正产运行的组织形态②规章制度③角色规范(关键)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3.学生文化(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概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生理、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向正方向即积极方向发展),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目的性)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晰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他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注重教育的价值。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题】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其次是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多元主义多样化)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因素。遗传的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辨析】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成熟的概念: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