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在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心理学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四、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苛勒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七、认知心理学: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吸收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于发展出来的。奈瑟(美国),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识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4、心理测量学: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⑴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⑵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⑷广告与消费心理学。⑸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直接、客观、真实,缺点:被动、易受观察者主观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注意测量表要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对象要适合。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要考虑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谈话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⑴可控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⑵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意识,但又不太清晰。⑶白日梦状态。⑷睡眠状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1、注意的特点:⑴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⑵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2、注意的功能:⑴选择功能。⑵维持功能。⑶调节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不等同于意识,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三、注意的种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⑴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⑵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⑶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二、睡眠与失眠1、睡眠:五个阶段:⑴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⑵轻睡期。⑶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梦游、梦呓、尿床等出现在此时。⑷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再到第二阶段,循环数次。2、失眠:⑴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⑵假性失眠。⑶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⑷药物性失眠。三、梦,特征:⑴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⑵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⑶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1、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2、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⑴感觉麻痹。⑵感觉扭曲和幻觉。⑶解除印制。⑷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4、催眠理论:⑴催眠是角色扮演。⑵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⑴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⑵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⑶迷幻剂。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墨斯卡灵。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身体内部)。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为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3、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称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称为费希纳定律。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三、视觉的机制1、眼睛:⑴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⑵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在昏暗条件下,余视要比正视效果好。2、色觉理论:⑴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⑵拮抗理论:黑林提出。四色说,红绿黄蓝。三原色说可以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说可以解释视觉信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细胞上的活动过程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属性: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色。2、听觉的适应和疲劳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1、听觉与耳:耳廓——中耳——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内耳——蜗牛壳。2、听觉的理论:⑴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贝克西提出。⑵频率匹配学说。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视知觉为、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二、知觉的特性:⑴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⑵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⑶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⑷知觉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1、深度知觉:⑴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⑵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尝试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2、运动知觉:3、时间知觉:⑴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⑵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特性:⑴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⑵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⑶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社会认知的过程:⑴信息的搜集和选择。⑵信息的整合过程。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③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三、记忆的类型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人名、定义、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第二节记忆系统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形式是视象或声象。二、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⑴编码的形式:主要以声音的形式储存。⑵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7。⑶储存的持久性:时间有限。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和精细复述(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三、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⑴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⑵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时间长。语义网络、图式第三节遗忘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⑴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⑵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⑶情绪的作用。三、有意遗忘的作用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⑴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⑵韵律法:也称口诀法,对纯语言的材料。⑶记笔记。第四节学习一、学习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