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自然与人-科学技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主要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2、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3、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是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学和科学技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作用等方面是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关系、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人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常识、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审美、科学与哲学。其中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三种基本方式。科学是对常识的超越,哲学又是对科学的超越。第二章自然界与人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1、史前神话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史前神话自然观通过想象来认识自然,往往把人和生物的特性投射到在我们看来不但与人性无关而且与生命无关的物体或世界上去,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和有意识的有机体,而生物尤其是人被置于有机体的中心。自然被人格化和神话了。•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把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带有泛灵论色彩。他们把外部世界分为实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实体不变,现象多变。实体决定现象。•米利都学派泰勒士“万物由水构成”;毕达哥拉斯“万物由数构成”;柏拉图“理念世界”;亚里斯多德“目的论”等。•人通过感觉把握表面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实体。人只有认识了实体,才算真正地认识了外部世界(“人神同构”与“人神同一”)•感觉只是走向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入口处,不是真理本身(意见与真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机械论思想萌芽。•自然哲学——指多少含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对自然的解释。在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近现代以来,学科不断分化,自然科学和哲学分离。广义来讲,自然哲学包含自然科学。•人的形而上学性。不同的人对形而上学有不同的看法(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形而上学是超经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整体研究,探究一般原因,寻求世界本原。•什么是最真实的(坐在你身边的人、天王星、电子、人权、贝多芬的音乐、数字5、天使、上帝、你梦见的、你心中红的感觉、爱、心灵、美、相对论等)?现象与实在(事物好像是什么与究竟是什么)。•检验“最真实的”东西的方式:一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二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宇宙是一个有等级结构的体系。原动者——上帝创造万物,是自然万物的终极因。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科学成为神学的奴俾,人的心智淹没在盲目的信仰之中。•3、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自然主义泛神论。在史前,人类所持有的是神话宗教自然观。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大都相信自然具有魔力、神性和有生命,充满了精神和智慧。这是自然的附魅的观点,由此形成心灵与世界交织在一起的观点、泛灵论的以及宗教的思想。这种赋予自然人格化并以此解释它的运动,带有神秘论色彩,不能真正揭示自然的奥秘,不利于人类对自然进行正确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自然观的变革,从有机论、神学自然观走向机械论自然观。文艺复兴开启了人的心智,认为理性可以认识上帝置于宇宙中的数学规律,为这种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图景•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自然具有简单性、规律性、可还原性等性质。十九世纪的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使人们对这种自然观产生了质疑,马克思、恩格斯在三大发现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现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1、系统科学的产生与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的产生缘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古代目的论生命观和机械论思想•亚里斯多德认为,生命意味着“有灵魂”,有它自身的目的指向,受某种神秘的、有组织力的机制控制。他把决定生命有机体生长变化的内在因素叫做机体的“潜能”•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对世界做了机械论解释。•——十九世纪机械论与活力论之争•机械论认为,有机的或生理的过程与无机界的物理化学现象没有本质区别,人的一切生命运动可还原为物理与化学运动(机械-理化模式)。•活力论则认为,生命体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调控、自我繁殖的能力是由某些内在因素决定的,不能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地还原为物理和化学过程来解释。•二十世纪初,实验生理学的兴起,胚胎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综合以及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促成了有机论生命观的形成。有机整体论认为,生命现象不是孤立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所能解释的,相反,它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功能整体,生命体中物理与化学运动是功能整体的行为。•实验医学和实验生理学奠基人伯纳德:“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是自由生命的条件。”,“自我平衡”;巴甫洛夫等揭开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坎农提出“内稳态”概念•——现代系统论的产生•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进一步发展了有机整体的观念,于1945年提出一般系统论概念,随后创立了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系统论。1968年《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论的产生。•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并通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2)、自然界的系统性。•现代科学已表明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组织的、动态的等级体系。•宏观层次体系:星系团、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和它们的附属体;微观层次体系: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晶体、细胞、多细胞生物和生物群落(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生物的、社会学的、乃至国际关系方面的实体)。分子原子是二者交叉处。前者是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其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究的领域。•整个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客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从生物大分子到整个生物圈,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系统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自然系统的构成性和生成性。•自然界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见教材277页——285页)•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基本概念•从结构的角度界定:要素较少、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的构造属于简单性;要素较多,或虽然要素较少,但要素之间存在许多不确定的相关性,这样的构造就属于复杂性。•从认知的角度界定:能够通过有限的拆分的过程来认识的系统,属于简单性;反之,不能在有限的拆分过程中认识的系统,则属于复杂性。•从演化的角度界定:系统依据其固有的方向性和周期性演化的趋势,属于简单性;系统演化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演化方向,而是经常性地发生无周期性的涨落或振荡的系统,属于复杂性。•(2)自然界简单性和复杂性的表现•简单性表现在:•自然的规律性。自然具有机械的固有秩序、决定性、必然性和单一因果关联。•自然的外在分离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与人完全分离和独立,没有内在联系;二是自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要素间及要素与环境间无内在关联,系统性质等于各要素之和。•自然的还原性。一是自然无限可分;二是高层次的性质可还原为底层次的性质。•自然的祛魅。自然的经验性与复杂性相关联。近代自然科学消除了自然的经验性,从而走上了“精确科学”发展道路。•复杂性表现在:不可分离;不可还原;不可完全祛魅;非决定性。•2、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总的观点。•天然自然——人类实践未涉及的纯粹自在的天然条件。•人工自然——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属人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依靠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总体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社会条件——社会生产方式);•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是价值评价者。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人类沙文主义”•3、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生态自然观的主要思想•生态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整体,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应以人类为主体;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技术时代的人与自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包括两层涵义:自然是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获取所需的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人在自然面前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1、技术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受控于技术•2、人类面临困境的原因•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由科学技术造成的,但实质上是和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正是这种思想的泛滥,才使人类处于困境之中。•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全球问题”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干涉能力的巨增,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的自我再生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后果,从而人类自身生存与技术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协调发展要求人们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在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中,人只是起主动作用的因素,他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协调发展的方式•协调发展不允许人们再采取过去的不良增长方式,却并不意味着人类必须以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求得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也不意味着必须保持自然界固有的平衡,而是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适宜人居的美好环境。协调发展所追求的是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动态和谐关系。现在人们植树造林、保护动植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都是试图重建自然界平衡的自觉行动。•*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协调发展的观念既考虑到当代,又考虑到后代,包含着“持续性”的价值观。当代人不能忽视后代人对资源和环境所拥有的权力,要充分重视资源持续、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使未来人类也能维持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代人应当树立一种跨越时空的全新道德观,以约束我们的行动,在考虑我们的需要的同时,绝不能对后代人满足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